-
作者:
贺绍俊 李师东 王春林 刘起林 梁晓声
在作家聚焦的专栏中组织一期“梁晓声专辑”,是编辑部在2018年底就商议确定的。2019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了“现实主义:梁晓声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会上涌现出...
-
作者:
梁梅
服饰之美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成就。中国传统服饰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新式服装,其特点是雍容典雅,可以拥蔽全身,使身体深藏不露,故称...
-
作者:
蒋志琴
明清之际画学的文学化进程较为突出地表现在董其昌的山水画理论中。以文学思维方式对画学创新方法的影响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董其昌以“势”为核心,化文法和书法入画法,在文人画领域...
-
作者:
王敏庆
白玉造像在北朝晚期的造像中堪称独树一帜。东魏—北齐的邺城及北周的长安两都城出土的白玉造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成功的造像其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关系至关重要,它是保证审...
-
作者:
陈凌霄
北宋是中国绘画与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重要的转型期,其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皇家画院发展的鼎盛和文人画思潮的逐渐兴起。院体画具有“工匠”与“宫廷”的双重性,技法上要求精细的...
-
作者:
胡亚敏
当今文学体裁及样式的结构方式、表现形态乃至根本属性均发生着变化,产生了一些难以归类的文本。具体包括:融合了不同语域和媒介的混用文本、具有交互性的数字文学、挑战文学虚构性质的非...
-
作者:
杨向荣
文体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早已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规律。文学与其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介时代的来临而不断凸显,全新的数字媒介催生了具有自身独特文体特征的网络文学,以及一...
-
作者:
刘俐俐
通过追溯小小说文体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梳理世界范围内为小小说及其相似文体命名的学术史,可以看出小小说文体发生的必然性。我国始自先秦的语词“小说”在性质与功能上的互相界定,对建...
-
作者:
蒋述卓
在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和中心的界限逐渐消失的情状下,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回归本土的创作越来越多,他们将本土的文化记忆和个人经验上升到普遍性的文学世界中,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杂合异域视角,...
-
作者:
刘艳
“互文性”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涉及两个文本之间的引述关系。
-
作者:
曹霞
张惠雯的海外书写始于新加坡,发展成熟于美国。作为20世纪90年代后赴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她的教育背景、价值体系和写作观念都带有西方化和开放性等特征,这决定了她的书写有别于此前的海外...
-
作者:
黄鸣奋
“身份”是体现社会成员之归属的核心范畴,其性质在后现代语境中正经历着从稳定、单纯、同态到流动、混杂、异度的转变。中国科幻电影以第五次信息革命日益深入为契机,展开了有关“超身份...
-
作者:
詹玲
从以西方存在主义思想为镜想象未来,到爬梳民族文明史推演未来,再到用未来侵入现实的方式镜像当下,韩松的科幻创作始终以技术文明下的人的生存为中心。《2066之西行漫记》与《红色海洋》...
-
作者:
姜振宇
“硬科幻”概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原是美国科幻作家为重新确立坎贝尔式黄金年代风格的地位所重新提倡的创作主张。迟至70年代之后,“软科幻”这一概念才最终出现,并与“硬科幻”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