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刘方喜
在新中国文论70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三大问题域:在前30年“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域”及其延伸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都得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经济开始直接...
-
作者:
周兴杰
从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研究的兴盛是当代中国文论的“文化”之维逐步敞现的结果。这一维度是经由“审美文化研究”、“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大众文化论争、“文化诗学”,到“...
-
作者:
谭佳
与在西方学界不同,在中国,文学人类学呈现出独有的蓬勃发展景象:它孕育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萌发于新时期文艺学的复兴、在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学科建制中成型。历经七十年发展,中国的文学人...
-
作者:
李圣传
经济调整期政治对文学的松绑,尤其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就文艺工作所作的系列报告讲话,不仅就文艺工作者“如何走路”、“为谁服务”指明了方向,还就“文艺政治关系”、“文艺特...
-
作者:
杜学文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运动状态。在这种联...
-
作者:
刘芳坤
刘慈欣的小说在圈内圈外影响均甚广,专业评论、大众阅读、精英白领对其的接受视域各不相同。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可以兼顾作品的美学属性、接受视域和泛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从审美文...
-
作者:
尉龙飞 尉龙飞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刘慈欣构想了全人类因外星文明入侵而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人类在这一威胁下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结合近代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自身历史经验对这一作品进行分...
-
作者:
杨琼
刘慈欣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文本从国家、人类或星球的发展问题出发,针对设想的条件提供相应的路径和方案,体现了技术乐观主义情怀和工程思维,其作品的巨大影响证明这种倾向在当代中国乃至世...
-
作者:
刘慈欣
刘慈欣
-
作者:
薛富兴
精致化是自然与人类文化进化共享的必由之路。古典艺术的精致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艺术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诸门类艺术建立为核心内涵的古典审美形态丰富化,它实现了古典艺术格局由简...
-
作者:
李健
“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于中西文学理论、美学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在中西文学、艺术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举世公认。它们产生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之中,义理和内涵存在着天然之隔...
-
作者:
樊宝英
通过历史还原与理性审视,中国古代文论仍存在着一条重文、崇采、尚格、明法、辨体的形式话语脉络。其基本形态是建立在“一分为三”思维模式之上的一种阐释范式,旨在以“道—象—器”为逻...
-
作者:
茅盾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注重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自觉地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进行书写和剖析。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而是包含着更深邃的激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
作者:
刘宣如 江茹
如果将瞿秋白文艺大众化研究的“同情性理解”研究方法向前推进一步,深入分析瞿秋白面临的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三重压力,可以发现瞿秋白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系统化理论建构动力...
-
作者:
黄念然 王子铭
胡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探索者。他不断突破当时文艺学界的各种理论禁锢,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国化探索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主客观化合论”对...
-
作者:
王宁
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批评史上,钱中文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因为他早先就是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起家的,后来逐步从俄苏文论过渡到文学理论本体的探讨,后来他又回过头从理论的视角跻身当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