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姜涛 咸立强 李斌 廖久明
编者按:长期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界对郭沫若研究多有忽略,情绪化的贬斥为数不少,这多少偏离了历史真相,形成了对20世纪中国主流文化的一些偏见和盲见。事实上,郭沫若经历...
-
作者:
刘大先 徐勇 徐刚 石一枫
在当下活跃的青年作家中,石一枫既以接连不断的小说新作,显示出异常充沛的创作活力,又以切近生活的艺术探悉,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美学情趣。2018年,他以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斩获第七...
-
作者:
柯汉琳
“诗心”一词在中国古代罕见作为一个诗论范畴出现和使用过,但《诗纬》中有“诗者,天地之心也”的说法。《诗纬》的说法其实不是“诗心”概念的表述,也不是表示“诗在天地之间是核心和中...
-
作者:
李天道
中国诗学具有一种“贵人”美学精神。在中国诗学看来,诗歌审美创作应该以“人”为主,言“人”之“志”,抒“人”之“情”,“言志”、“缘情”乃是诗歌审美创作的精义所在。“言志”之“...
-
作者:
黄石明
从语义学角度出发,考察先秦时期中华美学元范畴“中”的内涵嬗变,可以发现“时中”是中华美学元范畴“中”的本质内涵,人们通过守“仁”保“中”、持“义”“时中”、以“礼”制“中”,...
-
作者:
陈定家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纵横四海,开始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跻身于当代世界大众文化的“四大文化奇观”之列。但毋庸讳言,网文出海的可喜态势背后也隐藏着诸多...
-
作者:
吉云飞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由内容传播进化到模式输出,出现了新的现象,可从翻译模式、付费机制和原创体系三方面,对比由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起点模式”国际化而成的“起点国际”模式...
-
作者:
王青
中国网络文学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红海外,吸引了跨地域跨文化的百万读者,形成宛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开局盛况;然而欣喜过后的理性思考推动潜隐问题渐露,可谓“世途开步即危机”;...
-
作者:
赵炎秋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民”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观念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
刘旭光
中国文艺的阐释路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能发生在一个文化场域中的共同在场,在共同在场中,形成默契与共识,而阐释就发生在这种默契与共识之中;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同在、同感、同情、同...
-
作者:
王晓华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有关原创的言说不断增殖,进入21世纪以后,上述筹划开始落实为具体的理论建构。根据现有理论中的诸多话语资源,本文试图将身体学引入诗学研...
-
作者:
朱海坤
作者朱海坤,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深圳 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