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邹广文
主体性是一个与人类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哲学问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此赋予了主体性问题以文化的向度。文化主体性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标识,承...
-
作者:
涂良川
人工智能不是自在因果驱动物质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存在。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人类的自动化生产变革成智能化生产,是对“一般智力”的丰富与发展。人工智能表征了智能的物质...
-
作者:
孙浦阳
标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技术标准引领则在我国构建贸易新优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采用文本分析和关键词匹配技术,搭建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对接数据库,...
-
作者:
李静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把握人口发展内在规律,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将代际发展因素纳入家庭生育—教育决策模型后发现,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家庭会...
-
作者:
李梁
在我国加速制定《生态环境法典》背景下,生态环境刑法立法的内在构造亟待进行科学化调整。应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为生态环境刑法立法的指导思想,把资源永续、环境良好和生态安全确...
-
作者:
王文彬
中外交流合作以民心相通为基石,以社会减距为路径。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载体之一,工作组织在推动中外居民的社会减距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中外居民的双向社会距离为切入点,借助“中国综合社...
-
作者:
陈雪虎
20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不同策略和路径,其中主要有三条路径从世纪初开始生长,隐显发育,影响深广,纵贯至今。影响最大者当数“文学史”路径,缘起清末学制改革,至民初正式定名,在...
-
作者:
赵光锐
生产区域知识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区域研究或强调某一专业领域或突出政策形态的相关知识,往往忽视了区域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从国际关系视...
-
作者:
吴飞
晚近围绕亚里士多德形质论的许多哲学争论,是为了在笛卡尔式二元论与机械物质主义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现代宇宙观。亚里士多德形质论本是为了克服柏拉图二元论,但因为其固有的形式优先的特...
-
作者:
韩吉绍 张鲁君
“中国”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本源性概念,上古至汉代由地理观念逐渐演变成文明及文化正统的代表性符号。中古时期,佛教将其“中国”观引入华夏地区,对传统“中国”观造成一定冲击。儒道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