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康震 方辉 陈金龙 孙正聿 臧峰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约请学术界专家撰文,形成本组笔谈。
-
作者:
康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两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
-
作者:
方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
-
作者:
陈金龙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时代的文明特...
-
作者:
孙正聿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
-
作者:
臧峰宇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作者:
罗祎楠
在充满纷争的人类政治世界中,如何处理分歧是任何政治体都必须回应的问题。“个体主义”视角强调行动者会采取排斥乃至消除分歧诉求的手段,以达到对利益、权力地位或是法定政策理念的控制...
-
作者:
廖凡
国际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多边主义是对这种通用性的有力支撑。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有选...
-
作者:
刘冰菁
1843—1844年间,尽管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必经之路,但马克思从不是亦步亦趋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借助MEGA2新文献可见,最先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历史...
-
作者:
赖大仁
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独特性,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长而成,形成了实践论生成路径和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实践论生成路径表现为:从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性考察,把文艺看成是“艺术掌握...
-
作者:
李应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
-
作者:
陈波
“哲学:知识还是智慧?”这种提问方式似乎隐含的是一种不兼容的选择。实际上,哲学可以把知识和智慧这两者兼而得之,且必须兼而得之。哲学历来被视作“爱智慧”之学,它当然追求智慧。智...
-
作者:
晏辉
类意识、类实践和类本质乃是类哲学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据,源自人作为特殊实体和能动主体这一始点,这是人的所是;然而这种所是只是一种可能性,如要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这一元哲学意义...
-
作者:
葛夫平
天津教案起于民教冲突,影响及于遣使、觐见等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1870年10月,清政府就该案作出惩凶和赔款决定,由于法国政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中法在此之后还有后续交涉。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