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g 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 to make sense of climate change: What scientists and nonscientists in Australia think
内容摘要:大众传媒确保了气候变化这种复杂又具挑战性的现象如今家喻户晓。然而,人们所理解的气候变化是什么?又是谁的理解?人们在就气候变化进行有意义的沟通时,又使用了什么样的参照系?社会中的特殊子群体会不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对于气候变化的争论和信息传播,会不会围绕“气候变化是什么”的某种核心感知或意象发生重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在社会表征理论之中形成气候变化的概念。社会表征理论是新兴的社会建构知识。在澳大利亚,作者对3300位具有科学、政府或公众背景的人进行了词汇联想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他们写下想到气候变化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词汇。对比分析这些数据揭示了不同背景的调查对象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定义。结果显示,虽然不同的群体有一套相同的核心概念,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和想象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孙中伟译〕
盖尔·莫罗妮(Gail Moloney),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高级讲师。 Email: gail.moloney@scu.edu.au
佐伊·列维斯顿(Zoe Leviston),任职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蒂姆·莱纳姆(Tim Lynam),澳大利亚反思协会(Reflecting Society)执行和科研干事。
詹尼弗·普莱斯(Jennifer Price),任职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萨曼达·斯通-约维契奇(Samantha Stone-Jovicich),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人类学学者。
邓肯·布莱尔(Duncan Blair),南十字星大学技术部门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