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宋少鹏
近代以来,中国在追求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妇女”与“妇女问题”,同时也创造了“女性”。对“妇女问题”的最初讨论体现为社会思潮。1923年梅生编的《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显...
-
作者:
苏熠慧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社会学”这两个构成性别社会学的要素入手,讨论了中国性别社会学的认识论基础。性别社会学将“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通过展示在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中...
-
作者:
杨可
随着当前技术变革的快速发展,本文主张将性别视角带回技术领域,以女性主义理论观照技术变革与性别平等的关联。文章首先简要回溯了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与性别研究传统,以及技术女性主义...
-
作者:
杜平
男性是性别化的存在。男性研究以社会性别棱镜审视男人和男性特质,将他们个体层面的切实体验与宏观层面相互交织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推进知识的生产与更新。男性研究的发展对于把握性别关...
-
作者:
黄盈盈
基于近年来性与性别社会学相关学科及议题的学术讨论和社会争议,本文侧重梳理有关学者对于“性—性别”所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论述,触及翻译和知识范式的差异与转变过程;并从性研究的角...
-
作者:
范譞
女性主义学术为对抗生物决定论,凸显性别的社会建构性,赋予社会性别(gender)以巨大的政治意涵,但同时造成了性(sex)与性别二元对立的学术倾向,使得早期性别研究成为一种非具身性的研...
-
作者:
吴小英
性别是结构化生成的社会性别,与物质、制度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及其行动拓展,极大地更新了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践。本世纪以来,由性别文化和各...
-
作者:
佟新
本文通过分析对当代大学生有关性别问题的思考和困惑,展现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大学教育期间,学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性别社会化,带着自身丰富多样的性别...
-
作者:
马冬玲
在反思妇女运动和已有性别知识基础上,本文提出女性主义者要的是摒弃一切伤害女性的机制与文化,实现女性完善人格,迈向女性健康;要的是抛弃两性建立在暴力与威胁基础上的紧张、敌对与疏...
-
作者:
李洁
现代化进程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市场—家庭—性别”关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而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非洲国家则因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面临着更加紧迫的“生产—再生产”危机。非...
-
作者:
杜芳琴
一个中原籍籍无名的周山村,七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50年到21世纪初,在合作社—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五十年来的大背景下,周山村以妇女为先驱推进村庄改变。如今,男女村民,性别平等...
-
作者:
陈淼
在传统意义上,土著女性被视作“水之载体”,在社区中发挥着与男性平等的领导作用。然而,自1876年《印第安人法》颁布以来,她们面临着“双重歧视”——既是土著,又是女性。本文通过考察...
-
作者:
曼纽尔·利塔利安
研究表明,宗教可以支持或阻碍社会发展(Haynes 2007;Tomalin 2013)。本文试图证明,在泰国,对更大程度的正义和性别平等的需求促使女性群体寻求更高的佛教地位,以此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
-
作者:
宋多永
长期以来照护政策在不断扩大,但是照护危机却日益严重。本文旨在探究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研究并非是简单地对照护的“缺失与空白”提出应对措施,而是强调只有基于“非正义”视角,...
-
作者:
文贤雅
本论文以在家庭内照护儿童和老人,实践家庭照护活动的男性经验为基础,探索关怀型男性气质的可能性。关怀型男性还仅仅是少数。虽然是少数,但其存在已经对霸权型男性气质概念提出了挑战。区...
-
作者:
王向贤
在已生育理想子女数量后采用安全有效的长期避孕方式,是民众和政府的共同需求。男性结扎作为最可靠的永久避孕方式,深受男性气质和计划生育的影响。在欧美五国,基于18世纪末期以来的男性...
-
作者:
法布里奇奥·巴尔卡扎尔
本研究描述了一项有关改善低收入少数族裔残障青年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成效(transition outcomes)的计划的执行结果。该计划主要借助个案管理来促进机构间合作。计划的参与者包括164名特殊...
-
作者:
程三银
本文探讨了新冠疫情给残障子女的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这种心理压力同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认识的关系。研究者对1919名有残障子女的家长做了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和社会及学业成功观两项调查。...
-
作者:
苏莱曼·拉扎卢斯(Suleman Lazarus)
本文是对女性主义犯罪认识论的理论阐述,主张将性别中心地位作为数字犯罪调查的理论起点。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是,通过探讨女性主义观点与三方网络犯罪框架(TCF)之间的协同作用(TCF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