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评价前沿论坛(2025)在重庆大学举办

2025-09-19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9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评价前沿论坛(2025)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科联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论坛主题,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进展与前瞻”、“‘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学术评价的挑战与机遇”等议题,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等的学术评价开展交流研讨,积极推动评价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
辛清泉/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参加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期刊社社长辛清泉主持论坛开幕式。
荆林波/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荆林波介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工作的评价理念、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及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的组建特点与运行机制。今年六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出了《全球学术评价北京倡议》(LEAP倡议)。他从期刊评价的新举措、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等方面强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旨在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社会科学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占领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制高点,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走向,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全球学术评价标准的制定,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
杨俊/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杨俊在致辞中介绍,重庆大学历来重视学术期刊建设,近年来以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为主线,深入实施高水平学术期刊培育资助计划,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集群,初步形成了现刊提升、新刊培育、平台打造、人才选育、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的学术期刊建设新格局,为提升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动力。组织本次论坛对推动评价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助力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贡献我们当代人的力量。
路育松/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路育松在致辞中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一方面,需要破除对西方知识体系标准的迷信,走出过于重视量化指标的误区,并积极应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知识格局重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场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实践基础和理论空间。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聚焦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主体性与包容性并存、科学性与系统性并重,为世界提供学术评价的中国方案。
刘力/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刘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改革》《重庆社会科学》两本学术刊物正处在乘势而上、守正创新、迭代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探索“以名家成就名刊、以名刊成就名家”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与科学、自主的评价体系有机融合、深度耦合。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深度学习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MI体系的创新逻辑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导向引领作用,在科研评价与学术建设中,建立更贴合重庆实际、更契合社科研究规律的自主评价标准,为重庆社科领域创新发展注入精准的评价动能。
黄进/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针对建立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黄进在致辞中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评价体系应当具备“识真金”的慧眼,能够识别那些真正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让那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研究成果获得更高评价;二是评价体系需要展现“育新人”的胸怀,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青年学者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和更宽松的环境,助力学术人才梯队的健康发展;三是评价体系要担当“正学风”的责任,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评价体系成为学术健康的“守护者”。
分论坛/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基于对国内外15所顶尖公共管理院校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认为,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存在四对张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扩大国际影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等。基于此,需要从评价定位、评价弹性、评价逻辑和评价工具等方面思考改进学术评价体系的路径,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重塑评价导向,以弹性机制激发创新潜能,以社会影响力重建评价逻辑,以区块链技术重构评价模式。
分论坛/重庆大学期刊社供图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方向,推动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何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之更好地赋能知识生产、技术进步与能源绿色革命,是当下及今后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卫玲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学术期刊发展的路径,对期刊选题、内容编辑审核、传播等种种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分析应对。但人工智能作为研究工具,伴随人机协同不断深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推动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走向智慧出版。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重庆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