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有三本期刊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4年度“最受欢迎期刊”,共获五个奖项。其中,《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文学批评》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4年度最受欢...
4月15日,第七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发布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本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分为“文字类”“音视频类”“图片类”“重大辟谣专题”和“优秀辟谣平台(账号)”五个类别。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网主创的《【理响中国·漫评】“中国经济放缓论”的荒谬叙事》荣获第七届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图片类)。
7月4日至6日,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青年哲学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为主题,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阐释”“文明演进互鉴中的古典世界与思想中国”等分论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文心雕龙·序志》以“巧而碎乱”评陆机《文赋》,其意当为《文赋》创作技法工巧而篇章结构琐碎零乱。诠解“巧而碎乱”应以《文心雕龙》的评语特征为切入点,兼顾其内部理论主张,并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序志》篇的“巧”指创作技法工巧,呼应“雕缛成体”与“文心雕龙”的成书立意,有“序巧而文繁”...
百余年以来对康德及其思想的注目,形成了一片星罗棋布的康德思想研究镞。这种研究镞所产生的著述学说、思想流派、话语形态构成康德学的基本表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康德形象呈现了康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图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看”,可体现另一种对康德的“近”。以亲近马克思和...
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意识,他的这一论断不仅影响了许多西方思想家,而且长期主导着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其余绪甚至一直沿袭至今。“历史意识”一词有广、狭二义,黑格尔在狭义层面提出“中国无历史意识说”。“中国无历史意识说”的形成,一方面与19 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有...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因“主题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是历来鲁迅研究的重点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再阐释空间。小说通过狂人的内心叙事以日记体的自白形式使狂人主体的内面外化,在社会与历史的双重压力之下,其主体意识呈现出被害妄想的精神病肌理,身陷同质性的生命黑暗时间,强...
《读史》一诗以文学化的手段典型反映出王安石的史学观,但是只有结合该诗文本本身、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与活动,以及王安石史学观对宋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才有可能对它作出准确的解读。就文本本身而言,《读史》从历史记忆、历史记载、历史评价、历史研究等多个角度对历史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提出质疑,实质上...
进入“人人都在/能说”的数字时代,公共传播已演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大众自主参与和展开的实践行为。参与和行动( 以言行事) 是网络空间主体相互显现的方式,也是数字时代公共传播的本质。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公共传播深度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成为个人与社会互动联结的重要纽带。考察中国公共传...
与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的性质有所不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技术变革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由人类所创造的人工智能体能够理解人类的内在需求,改变人类与技术的深层次联系,实现人类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变迁。这些变化也将对现有的社会科学学科形成冲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