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创作于 1928 年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小说的形式回应了彼时新青年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时代课题,完整地呈现了时代巨变与知识青年的心灵变迁,但因小说后半部分对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话题的描写“流于空泛的疏说”而备受争议与批评。他 1936 年发表的甚少为研究者关注的短篇小说《英文教授》承接这一...
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近代以来,众多名宿从不同学科、维度和层次围绕文化主体性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费孝通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人,揭示并阐发了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学涵义。群学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
康德晚年的历史哲学思考始终受到其自然哲人思索的牵引。 在康德看来,自然之思是真理之思,也是思想启蒙的先声。 理性的独立而自由的运用,是一株思想启蒙的萌芽,也是康德作为自然哲人的一片初心。 康德的自然哲学并没有走向唯科学主义,而是强调了哲学、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立。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孙诗萌副教授《 守制与应变:清代台湾城市规划研究》 一书于 2024 年 7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清代台湾的城市规划为切入点,从“ 守制” 与“ 应变” 出发,详细论述了清代台湾城市的发展历程、选址规划与山水格局、功能空间要素等方面,展现了一幅清代台湾城市规划的动态图景。 该书还...
《文心雕龙·序志》以“巧而碎乱”评陆机《文赋》,其意当为《文赋》创作技法工巧而篇章结构琐碎零乱。诠解“巧而碎乱”应以《文心雕龙》的评语特征为切入点,兼顾其内部理论主张,并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序志》篇的“巧”指创作技法工巧,呼应“雕缛成体”与“文心雕龙”的成书立意,有“序巧而文繁”...
百余年以来对康德及其思想的注目,形成了一片星罗棋布的康德思想研究镞。这种研究镞所产生的著述学说、思想流派、话语形态构成康德学的基本表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康德形象呈现了康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图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看”,可体现另一种对康德的“近”。以亲近马克思和...
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意识,他的这一论断不仅影响了许多西方思想家,而且长期主导着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其余绪甚至一直沿袭至今。“历史意识”一词有广、狭二义,黑格尔在狭义层面提出“中国无历史意识说”。“中国无历史意识说”的形成,一方面与19 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有...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因“主题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是历来鲁迅研究的重点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再阐释空间。小说通过狂人的内心叙事以日记体的自白形式使狂人主体的内面外化,在社会与历史的双重压力之下,其主体意识呈现出被害妄想的精神病肌理,身陷同质性的生命黑暗时间,强...
进入“人人都在/能说”的数字时代,公共传播已演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大众自主参与和展开的实践行为。参与和行动( 以言行事) 是网络空间主体相互显现的方式,也是数字时代公共传播的本质。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公共传播深度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成为个人与社会互动联结的重要纽带。考察中国公共传...
《读史》一诗以文学化的手段典型反映出王安石的史学观,但是只有结合该诗文本本身、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与活动,以及王安石史学观对宋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才有可能对它作出准确的解读。就文本本身而言,《读史》从历史记忆、历史记载、历史评价、历史研究等多个角度对历史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提出质疑,实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