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治理
2019年02月19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周雪光 邓小南 罗祎楠

  编者按: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历史社会学作为探寻国家治理的中国意义的进程中一个方兴未艾、充满活力的领域,在扩展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学理深度方面可以作出重要努力。这种扩展体现为研究问题意识的创新,历史研究发现的推进,以及研究方法论与理论意识的批判性自觉。通过这组专题论文,我们期待在拓展历史社会学学科视野的同时,将“中国国家治理”这一实践性课题推向深入,为思考当代中国治理道路的历史源流和发展方式提供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指出,要寻找国家治理的历史脉络,必须努力超越正式制度和官方文本,搜寻有关非正式运作的历史资料,以便解读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象征性权力与实质性权力之间的转化,这正是向史学家和史学研究学习的起点。社会科学与史学研究应该保持一个良性的张力关系,通过由差异引起的紧张和互补来推动思想的碰撞、知识的深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基于对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宋代“言路”建设及其活动与滞碍的呈现,进一步讨论指出,信息渠道的路向、制度的针对性及运作形式,受到具体历史情势的影响。信息的通达与否,并不仅仅在于是否有相应的输送呈递渠道,造成通塞的是其中发挥作用的“人事”。制度文化是一种弥漫性的政治生态环境,渗透于制度之中、影响着制度的生成及其活动方式。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当时是否制订过相关的制度,而是被称作“制度”的那套规则和程序,在现实中如何实践并且发挥作用;当时的官僚体系如何执行(或对待)这套制度,当时的社会人群如何感知这套“制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基于对宋元明历史的分析,认为以往对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讨论,深受“个体性权力”视角的影响,将国家治理化约为个体参与者争夺、占有资源的过程,研究者往往利用历史资料印证根据异国经验得出的理论模式,却无法科学解释植根于中国历史中的治理发展道路。与之不同,“制度性权力”视角关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内生性演化”进程,重视对制度及其运行实践扭结而成的历史机制进行研究,注意在学理上解释这一机制对治理参与者的行为与相互关系的型塑。因此,可以考虑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内生性演化”进行切实探讨。

  寻找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线索  周雪光

  信息渠道的通塞:从宋代“言路”看制度文化  邓小南

  中国国家治理“内生性演化”的学理探索——以宋元明历史为例  罗祎楠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