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伦理信任问题”笔谈
2018年04月26日 10: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贺来 杨国荣 樊浩 王珏

  编者按:伦理信任问题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找寻并探究伦理信任问题的成因,进而重塑当代社会的伦理生活环境,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本刊编辑部邀请四位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关照与反思。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认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分裂的批判引出了“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概念,这是对价值规范基础的重建,从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信任可获得坚实的思想根基和内在确定性。哲学价值规范基础的重大转换,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所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扭曲与抽象化的扬弃和超越,意味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杨国荣主张,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个体的德性和人格,也关乎普遍的社会规范和制度。人与人之间基于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某种担保,而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其形成的现实根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教授樊浩指出,“诚信”包括信用的道德维度和信任的伦理维度,而“信任”他人的伦理期待即所谓“伦理信任”。当今中国社会最值得关注的不是道德信用问题,而是伦理信任问题,而这将最终与文化信念和文化自信的损益相关。为此必须突破道德信用—伦理信任的抽象因果链,走出抽象道德信用的问题误区,建立“道德信用—伦理信任—文化信心”三位一体的问题意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珏认为,信任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之间的一种伦理结构关系,存在于信任双方“托付—回报”动态反馈形成的“信任链”之中。中国当下的信任问题既包括传统社会已有的熟人之间以及现代社会的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信任问题,还包括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之间系统的制度性信任问题,而我们需要通过组织伦理建设维护社会“信任链”。

  伦理信任与价值规范基础的转换  贺来

  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杨国荣

  缺乏信用,信任是否可能  樊浩

  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的伦理回应  王珏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