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粤港澳学术交流合作
2019年01月25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25日第162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1月20日,“2019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构建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新优势”。会议吸引了粤港澳三地政府人员及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提出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

  近年来,广东省社科联在香港、澳门成功举办了“粤港社科专家话香港文化名片”“粤澳社科专家话澳门城市文化名片”等活动,大大推动了粤港澳三地的社科学术交流。粤港澳社科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交流合作。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表示,粤港澳社科界的理论成果为加强粤港澳合作,服务三地经济社会建设,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粤港澳社科专家学者提出的很多政策性建议,如港珠澳大桥建设、服务贸易自由化、横琴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都从理论探讨变为现实,有效地促进了三地经济社会及文化事业发展。近期,广东省社科联还将加强同港澳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

  王晓表示,未来,专家学者还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

  一是粤港澳学术界交流合作要增强时代意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要紧跟时代步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是粤港澳学术机构应通过交流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格局,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也是建设中的最大难点。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制度创新、要素流动、产业合作等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学术智慧。

  三是要在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上下功夫。三地的交流合作,要思想先行、学术先行,从而进一步加深粤港澳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方位促进粤港澳合作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也面临着一些障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毛艳华提出,可以从体制创新出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一是破解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湾区要素便捷流动;二是加强营商规则对接,推动湾区形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三是创新三地合作机制,推动湾区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院院长张仁寿以广州为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广州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广州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发展迅猛,规模不断壮大,智力支持作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广州的文化相关产业新增机构年均上涨近四成,第三产业机构数量占比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不断扩大。他建议,应当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机遇,积极培育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及时优化调整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工业投资方向;营造大湾区优质工业发展环境。

  “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每个城市,都应该以自身的比较优势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据。”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长关锋认为,澳门的比较优势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澳门应该发挥这些优势,通过区内合作,让更多的国际旅客在大湾区内消费和投资。澳门更可以借此逐步找到结构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使澳门在增长和稳定中取得中长期的平衡发展。

  香江智汇副会长贾西平提出了“香港创新文化”的概念。他表示,以包容和接纳的心态对待香港创新文化,将会有助于大湾区快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研讨会由广东省社科联、澳门基金会、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澳门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承办,《亚太经济》杂志社协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