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2019年01月07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7日第16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丁贺

  日前,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2017年我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了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自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波兰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前巴西又宣布放弃下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权。相较之下,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从未动摇,同时坚定履行自身承诺,凸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采取有力措施

  2017年以来,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山东大学教授张之华看来,中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扶植和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碳排放的战略新兴产业。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成用天然气、浅层地热、电力替代散烧煤的清洁取暖基本格局,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进大型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和存储示范项目。三是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着重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四是健全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法制化和标准化,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教授齐绍洲认为,中国关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行政命令式政策或非市场化政策,如新能源补贴政策和碳强度下降目标政策。二是市场化政策,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等。设立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尽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实际开展交易,但对于各地在基础建设中转变观念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市场化机制改革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式政策或非市场化政策为主,转向两种政策相结合,相互补充,从而增强了政策的协同性。未来,随着市场化政策的日臻完善,相关的市场机制会越来越成熟。

  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既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张之华看来,中国努力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涵盖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三个作用’是对中国气候治理的高度概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表示,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温室气体的排放必将得到有效控制。

  对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巨大

  齐绍洲谈到,中国为巴黎气候大会机制创新作出了建设性贡献。此外,中国还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设立南南气候合作基金。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巨大,中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构筑平台。张之华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立气候变化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就巩固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广泛交换意见。中国设立了南南合作基金,通过无偿赠送节能低碳产品、开办气候变化研修班等形式,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提高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能力。中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合作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沿线各国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将改变全球清洁低碳能源产业格局,为清洁低碳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曹慧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也是中国高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尝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史观,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公平合理的气候治理理念,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合作共赢的思路有助于解决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集体行动的难题。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公平合理的主张。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和应对能力不同,中国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和责任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和技术,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