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石窟寺中的文化记忆
2018年11月12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2日第157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仝薇

  中国石窟寺是见证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因此,保护好这些石窟寺是当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使命。近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沪举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新时代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表示,石窟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石窟寺的中国化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具象表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以及建构、发展的过程。石窟寺的保护涉及大量交叉学科问题。加强对石窟寺等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明互鉴等重大议题。

  保护文化遗产,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孙英民认为,石窟寺遗存包含着政治、哲学、宗教、艺术、建筑、科技、医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地质灾害、环境灾害,以及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损害,一直以来都是石窟保护和研究工作面临的严峻课题,需要所有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士共同加以深入研究。

  树立动态发展的保护理念

  当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表示,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整个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石窟寺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在具体实践中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实现协同合作、共同管理。石窟保护研究工作者需要“走出去”,与全国高校和文博单位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攻克石窟寺保护的难题,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历来是大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表示,近年来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有关文物保护的多元化诉求不断增加,这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抽象性、概念性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原则,往往难以涵盖文物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树立动态发展的保护理念,客观评估文物受到现实安全威胁的程度,并在必要时解除安全威胁,以保全文物的完整性。

  加强人文交流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要实现民心相通,就必须加强人文交流。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认为,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在人文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早期的本生故事,到隋唐时期的经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和向往。敦煌石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政治情况的重要文化遗迹。在新时代,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应开放资源,营造自由的学术环境,为促进各国间的人文交流作出积极贡献,从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石窟寺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其表象和物质的一面,也要关注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表示,佛教和佛教艺术最初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它们与中国文化交融后逐渐中国化。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石窟寺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中国早期寺塔和石窟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之后,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外来文化为了得到延续和发展,渐渐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随之产生了一种具有该民族特征的新风格。从事石窟寺考古的人员除了要对文物价值有所认知,还要对文物的保存状况和保存环境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判断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效果。

  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