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2018年10月15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5日第155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

  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勇担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重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与时代同步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化自信,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把文艺理论的发展与民族振兴紧密融为一体,努力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形态。

  文艺作品要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永兵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担当重任,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学既是时代的书记官,记录着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精神思想,也是时代的号手,吹响着时代发展的进行曲。文学是时代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和载体之一。中国文学界必须看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努力培育和营造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引吭高歌,将文学梦融入中国梦,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艺肩负着新使命。”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方忠提出,为谁创作,是决定文艺基本性质、文艺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的文艺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离不开人民。文艺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在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晁岱健看来,文艺创作源于人民,文艺作品表现人民,文艺评价归于人民。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群众路线,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民相结合,向人民学习,优化文艺创作路径。

  随着人民群众文艺需要的日益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在创作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敏提出,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让人民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学艺术要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文艺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既要反映真实生活,也要弘扬正能量,发挥文艺的引导激励作用。

  创作更多精品佳作

  在方忠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洪流,把握新时代特征,熟悉社会现实生活,真正将自己的创作与人民的事业紧密融合在一起。文艺工作者要充分了解人民在新时代的思想、感情、意愿和梦想,深切体会人民的喜怒哀乐,与人民思想相通、情感相融,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群众打成一片。

  金永兵表示,文艺作品要为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而创作。既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又要提高人民的文艺欣赏能力。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任务。

  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提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有新面貌和新作为,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了解时代背景,关注国内外形势。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认识新技术对文艺形式和内容的冲击,更要主动掌握科学技术服务党的文艺事业的主导权。文艺工作者还应认识到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抓住历史机遇,以老一辈文艺家的杰出文艺作品和国际一流作品为标准,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