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2018年09月17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7日第15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无疑是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密切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杨生平认为,意识形态涉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问题,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前途命运,只有制度是先进的、适合国情的,国家是安全稳定的,包括宣传思想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才有可能富有成效。

  “意识形态领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祥福表示,意识形态工作是动员群众,凝心聚力,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转变成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工作对内要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对外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政治主张、文化、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看来,从理论逻辑来说,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价值立场和实践要求来开展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繁荣发展。”项久雨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着眼点。应当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新时代中国实践的重要意义,自觉将其置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位置,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走进中国实践主体的内心,进而转化为驱动中国实践的物质力量。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有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项久雨告诉记者,从历史逻辑来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从本质的维度与思想共识的高度,来揭示意识形态工作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项久雨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其具体表现为:第一,通过精心构建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学术体系、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失语”“失声”“失踪”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覆盖范围更广、内容覆盖更深、路径覆盖更宽。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以宣传画、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实现了基本内涵的可视化、结合地方特色的传播地方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内容差异化。第三,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将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实践和生活中,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和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杨生平总结认为,一是通过建设“四大平台”,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领,巩固和壮大了意识形态学科阵地;二是通过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文艺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研究、创作热情;三是逐步建立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络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渐渐形成了清朗的网络空间;四是宣传方式与宣传手段不断创新,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力逐步增强。

  意识形态工作要融入日常生活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尽管取得诸多重大成就,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考验。杨生平观察到,当代群众的思想与精神需求发生了变化,多样性、个性化和易变性等特征,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和丰富塑造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化解西方国家的抵制和诋毁。

  面对一系列风险与挑战,郑祥福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人民群众劲往一处使,心向一个总目标。

  “意识形态工作永远在路上。”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桑晓旻表示,我们要居安思危,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提前认真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找准源头,制定风险防范台账。要大力规范网络管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摆在重要位置,聚焦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要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前利益多元化、各种思想互相激荡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良性发展。”杨生平认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应着眼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巩固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人心工程,只有顺应民心、理解民心、深入民心,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取得成效。第三,把解决人民精神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打动人心,更要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的实际困难,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更好机会和便利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项久雨认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持续创新方式方法。意识形态工作要走向“生活化”,从生活入手,运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开展活动,结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开展叙事。只有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方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中。意识形态工作要走向“多样化”。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静态(文本、图像)与动态(影像、视频)等多对关系,着眼于符号设计、形象宣传、内容理解等关键环节,多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意识形态工作要走向“聚合化”,应进一步与经济发展、文化创造、社会生活、生态实践相联系,在多领域与渠道中增强实效性,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整体融合与协同推进。要综合运用不同资源,聚合各方面力量,使得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入脑入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