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雷:乡土中国叙事的理想呈现
2018年09月10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0日第1533期 作者:姚晓雷

  【核心提示】大时代需要大理想境界的文学。在当前全面呼唤文艺创新的语境下,乡土文学作家要让人格精神重新焕发出追求阳光的激情,站在人文精神制高点,积极阐发并呈现能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文学理想。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叙事转眼之间已走过了近40年的路程,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变革历史的同行者和见证者,它一直追求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品格,并取得了斐然成绩。乡土中国叙事对生活的参与,不仅是通过对现实的书写而实现,也是通过对理想的呈现而实现的。

  激流勇进时的抒发和守望

  所谓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对生活的合理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文学表现现实和传达理想的双重属性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只有双方的相辅相成才能锻造出足够的文学深度。阅读新时期之初的乡土叙事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不是它们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具体再现,而是其中蕴含的强大的理想品格。以这一时期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平凡的世界》《浮躁》等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它们虽说都描写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但作品最终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停留在对历史进程中的一些矛盾的揭示上,而是传达对开放、发展、繁荣、富足等理想观念的呼唤。这也是新时期社会文明所能派生的善与美的最高内涵。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面貌,与这一历史阶段突飞猛进的时代精神有关。众所周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新时期的序幕被正式拉开。众多乡土作家在亲历了之前的曲折岁月之后,逐渐凝聚成心理共识。过去的坎坷不仅没有让他们的心从此沉沦,反而使他们强烈地感到新时代春天气息的可贵,并激发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向往与信任,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便是对理想的真诚抒发和守望。即便在激流勇进的途中遭遇到一些激流险滩,作家们同样是本着对现代理性和文明愿景的信任,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锋芒。可以说,理想情怀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这一时期的乡土中国叙事同正在变革的现实的对话具有了炽热的温度和力度,也使其获得了一种超越性价值。

  理想衰退中的惆怅与迷惘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乡土农村逐渐受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日渐式微。该如何高屋建瓴地把握和呈现这种变化,对作家来说实在是难度极高的挑战。再加上资本、权力、消费等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作家陷入了严重的创作危机,那种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日渐淡薄。

  20世纪末以来乡土中国叙事理想衰退的表征不一而足。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一,是对正在发生的乡土社会的裂变进行消极被动的挽歌式呈现。面对原有的乡土社会生存方式的危机,一些作家不是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愿景,在叙述过程中只满足于灰色的情绪呈现。挽歌的尽头,不是对新生的憧憬,而是无尽的惆怅和迷惘。

  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二,是对乡土社会变革的荒诞化概括。一些乡土作家基于当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和艰巨,放弃了自己深入历史内部观察和思索其内在规律的责任,直接运用一种悲观绝望的观念姿态进行荒诞化概括。作品看似一针见血,实则是作者相当偏颇和轻率地放弃了深入其中全面认真把握其内在肌理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悲观绝望心态一种不负责任的宣泄。乡土中国的发展道路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深入其中进行热情和理性的对话,作者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只能把人们的心态引向偏狭和消极。

  未来视野里的责任与坚守

  缺乏有深度的理想呈现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当下乡土中国叙事的整体高度。那么该如何突破当下乡土中国叙事理想呈现的瓶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作家在对当下乡土中国社会转型的认知上需强化思想穿透能力,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仅要看到乡土社会在中国当前社会格局演变中的“危”,还要发现这里面的“机”。当下乡土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文明升级和重构的必然性要求,乡土社会自身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准备,遂在城市化的挤压下暴露出种种溃败态势。一些作家只看到了表面问题,陷入盲目的情绪化抗拒之中,并导致理想衰退。其实,把握这样一个时代特质一定要有强大的思想穿透能力,充分认识到当下乡土社会的危机是表,发展是本。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还在深入发展,乡土社会变革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还将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已经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并做好相应部署,初步奠定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危”和“机”并存的时代,作家更需要强化自己的理性认知能力,而不是在随波逐流中轻易丧失对文明和发展的信心。

  二是作家要有一种积极塑造中国形象、促使国家文艺复兴的责任担当。乡土中国叙事诞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从一开始本质上就是一种以乡土为载体的中国形象叙事。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也日渐提升。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向世界塑造和传递一个积极的、进步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了当下思想文化界的迫切任务。作家们更应该利用乡土中国叙事和中国形象塑造传播的天然关系,积极主动地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所谓积极主动,就是说作家不要只是在消极地描写现实,还要积极地从未来维度着眼,在同现实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让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蕴含一种超越现实通向未来的能力。这种立足现实却又超越现实通向未来的能力,有可能是中国形象所能贡献给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是作家要调动古今中外各种价值资源进行文化理想的融创。当下乡土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理想打造方面不能照搬历史上已有的现成经验。要想建构出让人信服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全方位地调动古今中外各种文学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融创。从价值融创的角度看,乡土中国叙事所拥有的先天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既拥有这个变革时代所提供的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还拥有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获得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的开放环境,它们都为当下乡土叙事打造自己的理想境界提供了可能性。尽管目前乡土中国叙事在理想境界的整体打造上还缺乏足够的高屋建瓴和大气磅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抱以期待。

  大时代需要大理想境界的文学。在当前全面呼唤文艺创新的语境下,乡土文学作家要尽力摆脱此前曾出现的消极低迷心态,让人格精神重新焕发出追求阳光的激情,并站在人文精神制高点,积极阐发并呈现能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文学理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