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特区经济学
2018年08月27日 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7日第152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作为一门研究特区经济发展的学科,特区经济学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近日,记者就特区经济学研究应如何回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怎样为新时代特区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

  特区经济学是以特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特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在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凡看来,特区经济学涉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理论研究包括研究特区内涵与性质、功能与使命、成功经验、国内及国际经济特区的比较,以及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等方面;实践研究则包括研究特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环境资源、文化精神、社会治理等方面。

  从学术层面而言,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关智生认为,特区经济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政府对局部地区实施特殊(特许或优惠)政策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经济学研究。其中又可细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国家战略性政策研究、地方政策实施实践研究等多个分支,并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

  特区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与经济特区发展高度相关。李凡总结了特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在经济特区的酝酿与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5年),学界主要讨论是否应该办特区以及特区的定位,提出特区发展的三个方向,即“内向型”“双向型”“外向型”;在经济特区的成型与发展阶段(1986年至2000年),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特区的功能、作用、政策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在经济特区的战略调整阶段(2001年至今),学者对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系列设想,如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聚焦自贸区等热点议题

  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快速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迈向全面开放新格局,为特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素材。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王艺明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特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学界围绕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开展了广泛研究,涉及负面清单管理、金融改革、财税改革、法治建设、贸易便利化、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推进和扩展了特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作为经济特区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由贸易试验区肩负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反映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王艺明表示,当下特区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重大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具体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经济特区的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综合规划等问题。

  自贸区、自由港、跨境电商、全球产业集群或产能布局、全球产能创新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这些当前的热点,已经或即将进入特区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除此之外,关智生认为,今后的特区经济学研究,还应该加强对学科发展历程的探讨,以及对我国经济特区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总结。

  加强整体及对比研究

  谈到目前的经济特区研究时,李凡表示,过往研究偏重单个经济特区的研究,缺少对于特区整体的研究;对单个经济特区的研究也不均衡,例如集中研究传统经济特区;对新兴经济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特区的创新、拓展形式的研究不够。“未来我们既要研究经济特区的特殊性,重视经济特区的创新、拓展形式,以丰富特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要研究经济特区的一般性,即跳出某一具体的特区来研究特区,把不同的特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与探讨。”

  此外,李凡还建议加大关于经济特区的比较研究。例如,比较分析中国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经济特区产生的历史背景、功能使命、发展策略、成功经验等。

  在关智生看来,特区经济学经过40年的发展与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目前相关研究偏重于具体政策设计和实际运行分析,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偏弱,超前性有所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近年来学界出现了轻视甚至忽略特区经济学研究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科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有关。因此,今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区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与学科建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