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2018年08月01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日第15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黄亚楠

  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政训练系承办的“辉煌四十年:改革开放与富国强军”理论研讨会在沪举行。

  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朱之江表示,武装力量运用理念从传统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当下“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重大转变,体现了人民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展现了人民军队从战争行动模式向和平时期运用模式拓展的重大变化,反映了党对和平时期武装力量运用规律和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凸显了党在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方面的深远谋划和战略思想。这种变化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完成的。“中国武装力量运用的实践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足防卫,强化支援国家建设和抢险救灾(1978—1989年);第二阶段是结构性拓展武装力量运用(1989—2001年);第三阶段是全方位强势拓展武装力量运用(2001—2012年);第四阶段是积极运筹武装力量运用,向备战打仗聚焦(2012—2018年)。”朱之江认为,改革开放40年是和平时期武装力量运用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武装力量运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最好方式,必须始终聚焦战斗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武装力量运用的质量和效益。

  “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经济结构都具有大陆国家的特征,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不依赖海外商业。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海洋事业缺乏关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晓东认为,受当时海上安全威胁的影响,在近代不少仁人志士的心中已经产生了海权梦。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权梦难以实现。如今,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今天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正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用海洋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军事交往新格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汪红伟总结了40年来中国军事外交的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军队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积极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军事关系。第二,中国军队致力于增进与各国的军事互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中国军队加强与各国军队的互利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多样化的安全挑战。第四,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正在展现正义威武、和平文明、开放开拓的现代化军队形象。

  永葆人民军队本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看来,铁的纪律是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对于党规党纪、军队纪律的重视,即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军的强调,是一以贯之的。党纪军纪的主要内涵始终遵循一条主线、四重思维模式。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四重思维模式即历史思维模式、时代思维模式、责任思维模式和创新思维模式。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白纯表示,推进新时代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强化军魂意识。“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强化军魂意识对推进新时代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人民军队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经验,也是推进新时代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官兵成长进步的精神动力。”白纯提出,强化军魂意识,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贯彻落实强化军魂意识、推进新时代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白纯认为,应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官兵,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