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挑战
2018年06月25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5日第1478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治理等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对“一切数字化”的政策、法律和伦理后果进行思考至关重要。6月12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召开第九届A. 阿尔弗雷德·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年度公共政策论坛“一个新时代的曙光: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来自美国学术界、企业界、政界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进步展现的希望、风险,以及如何安全地从中获益展开讨论。

  网络和现实安全的挑战

  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R. 艾伦(John R. Allen)首先向与会专家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中,人工智能有能力给国家安全的几乎各个方面带来剧变;那么,人工智能对我们关于国家安全的思考最大改变是什么?

  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网络安全部副主任斯科特·图斯利(Scott Tousley)表示,人工智能无疑将给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影响,尽管我们尚不知具体会如何发生。过去10年里,已有许多案例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同时促进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防御技术的发展,它像其他许多新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或许是当前全球化世界中最具突破性的领域,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中国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相关的政策、法律问题的研究;各国不仅在技术层面上,也在社会层面上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验”或尝试。

  人工智能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苏珊·汉尼斯(Susan Hennessey)认为,它将催生全新形式的“脆弱性”。例如,机器学习中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在无人驾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用于图像识别,但原本无害的神经网络可能在遭受对抗样本(adversarial example)攻击后变成“杀人凶手”。关于对抗样本的一个常用举例,来自美国谷歌公司计算机科学家伊恩·J. 古德费洛(Ian J. Goodfellow)等人的一项研究:某个神经网络以57.7%的置信度将一张图片中的熊猫判断为“熊猫”,且“熊猫”类别是所有类别中置信度最高的,因此该网络得出“图片中的物体是一只熊猫”的结论。但在少量添加精心构造的噪声后,该神经网络就会以99.3%的置信度将图片中的熊猫判断为“长臂猿”,即使在人类看来图中物体依然是熊猫。此类例子表明,怀有不良意图者可通过欺骗人工智能,给世界造成巨大安全威胁。

  及早设计制定治理框架

  对于现在就建立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是否为时过早?来自马里兰州第6选区的美国众议院议员约翰·德拉尼(John Delaney)表示,美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是不善于管理变化,由私人部门驱动的变化发生了,技术创新显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给特定的个人、教育系统、劳动力市场带来许多挑战,而政策制定者的职责是观察世界如何变化,然后更新基本的社会制度以便智慧地应对变化。2017年5月,德拉尼在众议院内部发起了人工智能党团会议(AI Caucus),目的是将政府内部、学术界和私人部门的专家聚在一起,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年12月,德拉尼和参议院、众议院的其他几位议员共同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法案》,其宗旨是为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支持环境,并指定美国商务部设立一个联邦顾问委员会,评估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经济机遇,以及对美国人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德拉尼表示,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企业、学术机构、非营利机构都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十分感兴趣,并且在为此做准备。而联邦政府大体上在忽视变化,继续纠缠于过去的冲突而非聚焦于最重要的未来。因此,他认为现在就要开始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以确保人工智能继续造福于人类且使社会更加公平。他认为,人工智能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但也非社会要应对的唯一问题,他倾向于将人工智能视为令人惊奇的技术创新的下一个演化阶段,它在多个方面改变着世界,跨越治理的各个领域和平台,所以需要开展基础性更新。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高级客座研究员尼古拉·米埃勒(Nicolas Miailhe)表示,思考并着手构建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治理框架,永远不会为时过早。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这次工业革命比前几次更具全球性、互联性,这就需要全球共同治理。近日,法国和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共同声明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影响一切人类活动,为经济和社会创造前所未有的福祉;法加两国希望促进以人类为中心,以包容、多样化、创新、经济增长等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并强调发展对人工智能影响的预测能力和共同努力。为此法加两国呼吁,创建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此外,值得深思的问题还包括,人类应将哪些交给人工智能来做,以何种方式?在作出向机器“授权”的选择时,应以哪些原则和价值观为指导?

  米埃勒对本报记者说,人工智能算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机器通过“进食”数据学习和自我优化。因此,掌握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未来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大数据市场的激烈竞争。

  美国纽约大学信息法研究所研究员茱莉亚·波尔斯(Julia Powles)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新科技一样,需要加以治理和规范。但是,人工智能领域体现出一种“力量转移”。这个领域充斥着巨额资本和“新玩家”,科技巨头企业的影响力在许多方面超过政府,治理难度相应增加。另外,代表着公共利益的行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还不足,如政府享有强大的数据资源优势,但很多时候将其拱手让给具备更强计算能力的其他主体。

  (本报华盛顿6月24日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