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有可为
2018年06月25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5日第14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6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长三角的一体化与一体化的长三角”学术论坛在沪举行。与会学者深入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路径与前景。

  区域协作的样本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赵克斌认为,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就是新旧动能转换,进而让新动能催生新经济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在科创资源(新动能)和新兴产业(新经济)集聚、策源与辐射方面,做好一篇大文章。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表示,“长三角的一体化”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了对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思考。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协作和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代表性区域,它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已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嘉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钮月终提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区域内部必须处理好“冷与热”“你与我”的关系,产业链延伸和资本运作应当量力而行。同时,在加速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时,不仅要打通交通上的“断头路”,更要打通政策上的“断头路”。

  发挥区位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认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承担国家重大使命,发挥区位优势,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拥抱世界,融入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在更深远的认知层面上,编织一体化发展“同心圆”;在更强大的基础设施上,铸就互联互通网络“共同体”;在更合理的产业布局上,打造协同合作共赢“生态链”;在更旺盛的创新网络上,激发要素集聚载体“活力源”;在更实惠的为民举措上,甘当暖心周到体贴的“好公仆”;在更高效的竞争实力上,推进协调制衡操作“新机体”,扎实有效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长三角已由区域的布局合作、要素合作,逐步转向至体制机制的创新,由区域内竞争转向区域协同发展、多样化发展,一体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三省一市间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关系,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江苏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员,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抢抓发展机遇,把握自身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实现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协同,共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

  创新一体化发展

  谈到新时代的区域合作问题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表示,合作也需要进入到新阶段、新境界。要打破决策视野的物理空间局限,在更高的站位上来思考并谋划区域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们要改变区域单体竞争和企业单体竞争的旧貌,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协同的体系性竞争能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区域关系、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补空间,这正是合作的机会所在。

  从全球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鞠立新表示,目前,三省一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内部竞争更加趋于扁平化、趋同化、平台化、同质化,且经济领域已经高度融合。实现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决策机制,提高决策层次,形成迈向“长三角共同体”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架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