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2018年05月28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8日第145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意义和强大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价值不断彰显。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要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为契机,勇担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持续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下功夫做好研究阐释工作,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闪耀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不断彰显出强烈的理论魅力,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宣言书,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迅速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新夏提出,《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性。在论证资产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必然趋势的过程中,《共产党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作出了充分的阐述和肯定,论证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预见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

  “《资本论》无疑最为集中而系统地展现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最为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学说的本质特征,并且当之无愧进入经典学术著作行列。《资本论》的方法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吴晓明提出,辩证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为经典的运用,《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正在于解释并切中现实任务。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重要的是具有特定实体性内容的“既定社会”这一“实在主体”的自我活动,因此,决不能将《资本论》的方法和论点凝固为抽象的公式。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扎根现实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新认为,马克思扎根于现实生活过程,坚守“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原则,论证物质生产决定人类历史的本质,阐述经济发展及其所需要的架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实,由此揭示现代生活的真相和出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共产主义“新世界”,开辟了一条理解现代社会、参与现代生活的现实道路。

  “一种学说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真理性力量和它所提供的智慧与方法。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就在于它科学地把握世界进步大势,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贡献了特有的文明智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表示,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评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历史,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和把握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引领作用。

  丰子义认为,要从问题出发,结合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不同发展理论的比较中把握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大任务。”

  “《共产党宣言》的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继承和发展现代性的一切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道路,应当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沿着人类文明的大道前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陈新夏提出。

  做好研究阐释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在实践和发展中被不断证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伟大的实践历程,催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创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表示,在中国大地上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研究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上取得新进展,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理论支撑。

  做好研究阐释工作,要结合当下的历史语境和背景。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志刚表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下中国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创新性理论凝练和总结,具有浓厚的时空意蕴。历史地看,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从地理/空间的视角看,它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是为推动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治理问题而生发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方案”等都从空间视域彰显了其方法论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出发,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张传平表示,任何一种真正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也适应着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理论创造,鲜明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当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的中国,正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努力;在发展理念上,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方案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文明对立的旧观念,为解决人类共同发展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何怀远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市场为存在形态,根源于商品交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建立在世界市场基础上的国际社会理论,其倡导通过合作共赢引导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互信是交往的前提,包容是交往的条件,合作是交往的基础,共赢是交往的结果。以合作共赢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存交流、比较互鉴、认同优化,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