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涌 赵丹:积极评价促进学术期刊发展
转变评价意识 确立应然标准
2018年05月10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0日第1447期 作者:潘涌 赵丹

  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如何优化评审过程中的标准,是当前学术评价中应审视的问题之一。

  反思消极评价的问题

  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外审专家,首先就是典型“学术评价人”。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则是水到渠成的后续之事。这种学术期刊编辑和外审专家对作者成果的独特评价,对广大作者发挥着显著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因此,反思其中的消极现象,改进用稿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推进学术期刊的积极建设和创意发展,真正释放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原创力,非常值得注意。

  学术期刊编辑的判断和遴选,是一种极其复杂和特殊的精神劳动,集中体现了学术评价的导向。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显然存在着有待提升的很大空间。一些学术期刊论文存在缺乏内涵等问题。学术期刊论文的诸多问题,既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追求目标密切相关,也与消极的学术评价及其用稿导向密切关联。一种学术期刊在用稿过程中渗透出来的一种“消极意识”,反映在编辑工作的具体环节中,这种“消极意识”在决定稿件的取舍时甚至比这些学术期刊公布的选稿指南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这里以“消极意识”指称学术期刊内部的“消极评价”。消极评价,指评价过程中偏重文章的外部形式因素、轻视其内部思想及其论证逻辑的评价态度和行为。有的学术期刊浮夸的学术评价导致缺乏思想内容的“研究成果”频频问世,再加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研究成果愈来愈趋向外在的形式主义。

  这种种的消极意识和评价行为反映在期刊选稿上,就表现为下述一系列弊端。唯名是求,偏重作者知名度而轻视甚至忽视文章本身的质量;唯稳是求,不愿与作者共同承担“学术探险”的责任,过分谨小慎微,反而使平庸之作或浮泛之作登堂入室;唯时尚是求,围绕某些流行的公共话题、充斥并无新意的庸言俗语,导致“跟风走”成为选稿用稿的通行法则。这些简单的外在选稿行为,是消极评价的具体表现,暴露出一些期刊存在的偏颇认识。而有些作者更是自觉地迎合刊物的选稿内需,追求时髦媚俗、包装至上;“思想抄袭”多于“思想探险”,以致“为发表而发表”“著书都为稻粱谋”的消极现象时常浮现甚至一定程度上泛滥。一些核心期刊乃至权威期刊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偏颇倾向。那么,究竟是着眼于文章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论断,还是拘泥于形式化的外部标志?是新颖深刻的思想至上,还是掠影似的形式因素优先?这些或隐或显的刊物内部的用稿标准或评价维度,关系到学术期刊能否可持续发展。

  转变评价理念  变消极为积极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需要作者养成超越平庸、超越功利的学术信念和执着精神,也有赖于学术期刊通过审稿、评稿、刊稿来最大化地激发作者的创新欲望,释放其创意探索的潜在能量。当前,新的实践正等待着哲学社会科学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因此,需要转变学术期刊的选稿标准,使刊物的评价意识从消极转向积极。对学术期刊而言,非常重要的就是确立下述新评价理念即评稿、用稿应然的标准。

  第一,刊物要精心谋划、确立学术发展的战略取向。这是为学术期刊“塑魂”。一个大国的刊物之林,繁复多样;一家刊物如要脱颖而出,殊非易事。如何成为强刊名刊,最根本的在于“胸中有谱”——这个“谱”,就是刊物发展的战略宏图。胸中没“谱”,眼里无“景”——没有发展的愿景,难以获得远行的力量。《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在其创刊之初,陈独秀就发表了《敬告青年》这篇纲领性宣言以表明办刊宗旨。这样卓然不凡、高瞻远瞩的办刊宗旨,对该刊作者无疑是一种引领性的高标准,始终激励着《新青年》的作者们。《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时代巨擘的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虽然纯粹的专业学术刊物与综合性文化刊物在办刊思路上略有差异,但是,在服务社会、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等方面,刊物之间并无本质不同。在这方面,如何谋划好自身独特发展的战略取向、从不同途径或向度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对整个学术期刊界都是绕不过去的“战略定位”,并决定着具体的评稿、用稿、刊稿行为。

  第二,推崇科学理性、催生新思想新观念。这是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一家真正具有高品位的学术期刊,是所处时代新思想的有机结晶。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期刊和报纸的理论学术版,更应该发挥引领学术思潮乃至社会思潮走向的作用。虽然,并非每家期刊都要高调宣示这种卓越的学术使命,但是,无疑都应该踏踏实实地秉持这种学术信念、追求这种学术境界,并落实在日常的编务工作中,具化到选稿、评稿和刊稿环节中。置身于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学术期刊,需要以为推进全面改革开放作出贡献为己任,自觉接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战略;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学术本位和特色。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社会进步,大多与重要学术理论文章所承载的新思想新观念存在关联。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广有影响力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学新观念,以及“钱学森之问”这类内涵丰富的“时代问题”。学术期刊应当彰显自己鲜明的刊稿立场,率先以前沿意识推出鲜活的新思想,不辱自己的学术使命;以复制老旧的知识观念为耻,以催生新思想的学术探险为荣。

  第三,鼓励探索真问题、守护应然逻辑起点。这是学术期刊的“作为”。有的学术期刊办得水准平平,原因之一就是审稿评稿刊稿缺乏必要的“问题导向”,总把那些充满“问题探险意识”的文章打入另册。这样,往往出现“刊稿怪现象”:知识性文章有之,材料性文章有之,案例性文章亦有之,唯少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振聋发聩的探索之文。而刊出一篇“问题意识力作”,其贡献远胜于千万篇平庸之作。

  学术期刊要高标“问题导向”,在岁末年初的“选题指南”中,凸显现阶段前沿的专业问题、争鸣焦点和前沿视角。一些已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刊物,正在尝试这样做,试图对作者的研究方向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当前,探讨空间很大和学术前景良好的“真问题”“深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更多的学术期刊从学术立场予以积极回应。马克思曾意味深长地提出关于“问题”的真谛:“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为什么创造了“中国奇迹”,为什么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无比的“问题库”,学术期刊界应当激励思想最深、体验最切的中国学者,交出基于自己学术思考的个性化答卷。唯有这些真问题,才能够构成学术攀登中可以借力前行的“思想抓手”;也唯有这样的学术期刊,才称得上是解决问题、启发思路、产出智力的公共精神平台。

  第四,力荐使用新方法、新话语的精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引领下,在学术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笔者称之为“新语词铸炼法”。这种涉及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方法,实质是在研究大量同类现象、材料或事实的基础上,沙里淘金式地提炼富有新意的“语词组合”,使之成为一种开辟新思路、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本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透视表象、概括材料、熔冶新词,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新潮流之一。比如,在古典文学领域,有学者在追溯传统文化源流的基础上自觉意识到“关键词”(即重要概念的载体)是文化揭秘的“金钥匙”,从关键词诞生→成长→更新→再生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生命历程,由此而提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关键词研究新方法。学术期刊推出使用此类新方法新话语的学术精品,能发挥积极的风向标作用,充分释放出学术界的思想创造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