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称通过包容性增长应对制造业就业下降
2018年05月09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9日第144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将成为一种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未必会阻碍经济增长或加剧社会不平等,但是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降低就业成本,各国政府需要提前制定相应政策,作出积极应对。

  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成趋势

  研究显示,从目前来看,全球制造业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就业岗位增加,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甚至消失;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则直接绕过制造业部门,从农业转向服务业。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可能会引起工人群体的担忧,因为制造业部门规模的缩小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中低技能劳动者失去工作机会,进而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为确保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应出台政策,对下岗工人进行技能再培训,减少他们的再就业成本。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创业、创新、营销与战略教授蒂姆·马扎罗(Tim Mazzarol)表示,在过去200年间,制造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今,许多工业国家把大量制造业岗位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很多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制造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后,其制造业份额也在降低。

  研究证实,通信、金融等高生产率服务业吸引劳动者的速度相对较快。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农业到服务业的就业转移,带动了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的消费能力也随之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同时,技术进步也节省了制造业领域的大量劳动力。

  将制造业视为经济价值链的一部分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业就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简单制作。对此,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制造业与管理部门主管麦克·格雷戈里(Mike Gregory)表示,虽然这是核心流程之一,但只有把制造业视为整体经济价值链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理解市场、研发与设计、生产、分配与服务等环节。尤其对于特定国家来说,把制造业放在价值链上进行思考的方式,可以为制造业的管理及行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格雷戈里还提出,对当代人而言,更应该把制造业视为一项活动,而非一个部门,因为制造业的某些活动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部门,如航空航天、自动化、食品工业等。当接受了制造业需要与研发、分配、销售等多个环节相结合的想法时,人们看待制造业的视角就不再是从工厂出发,而是从零售商及其背后的生产分销网络出发。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任何试图留住过去的行为都在宣告着未来的消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校长艾伦·芬克尔(Alan Finkel)表示,制造业应尽快明确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并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未来制造业将由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驱动,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制造业的收入增长并不一定伴随着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新创造出的财富可以投入到服务、健康等其他行业,实现整体就业岗位的净增长。

  协作推动高级制造业发展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商品制造与销售模式将发生显著改变。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制造业旗舰项目副主管凯茜·福利(Cathy Foley)认为,各国制造业不仅要突破行业界限,加强部门合作,也要打破地区界限,从全球层面出发加强区域合作。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荣誉教授罗恩·格林(Roy Green)同样表示,未来经济体想要获得成功,要学会如何在变化的商业模型中融合、创新及运用多项技术。只有材料科学家、工程师与电脑专家共同协作,才能更好推动制造业发展。

  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制造业创新领域教授杰夫斯·宾克斯(Geoff Spinks)看来,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企业创新力。创新常以多种形式出现,如技术、管理、市场战略,以及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设计原则。这些活动并不总是互相排斥,例如将机器人或3D打印技术引入制造业流程可以改变商业模式。宾克斯认为,在推动高级制造业发展方面,德国、中国等国政府扮演了很好的角色,为其提供了大量支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可持续材料研究与技术中心教授维娜·沙哈瓦拉(Veena Sahajwalla)提出,要培养制造业工程师的发明创新能力,并加快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