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布鲁金斯学会学者认为人生存在“快乐曲线”
2018年05月04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4日第1443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4月30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举办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快乐曲线:为何50岁后人生更美好”。美国作家、记者、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乔纳森·劳奇(Jonathan Rauch)在会上介绍了他的新书。劳奇结合自身经历、访谈调查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人到中年更难感到快乐,并指出这一时期过后,人生有望迎来美好的新篇章。他认为,人的一生中幸福感大体上呈一个U形曲线,即青年到中年期间幸福感逐渐下降,四五十岁时处于最低谷,然后再次上升。

  中年危机有科学证据

  劳奇介绍,“中年危机”这个概念首见于加拿大裔精神分析学家、管理咨询专家埃里奥特·杰奎斯(Elliott Jaques)1965年发表的论文《死亡与中年危机》。文中写道:“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年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当我发现许多大人物在30岁中后期出现了创作生涯中明显的危机倾向……但中年危机不只发生在创作天才身上,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杰奎斯看来,中年危机源于死亡从一个抽象的、遥远的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个人的前景,无法再被压抑或逃避。“这是中年阶段的核心的、决定性的特质。”中年危机还表现为一种无力感,“一个人希望达成的、成为的、拥有的将无法被实现,他/她会强烈地感知到即将来临的沮丧”。

  杰奎斯的观点迅速被流行文化“捕获”,中年危机几乎成了陈词滥调,但多年来,心理学家并未找到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社会学与老年医学教授伊莱恩·韦辛顿(Elaine Wethington)说过,针对成年人心理困扰的流行病研究,没有发现中年时期困扰程度格外高,无论男女。也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对整个人生或所有人进行概括化、一般化的论述没有意义。劳奇对此解释称,心理学重在研究个人情感和发展,且通常是在小群体中、实验室或控制环境下,而将与快乐相关的单一因素抽离出来,如年龄,这不符合心理学研究思路。

  200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G.布兰奇弗劳尔(David G. Blanchflower)和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尔德(Andrew Oswald)在论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年龄对幸福感的影响独立于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业、性别等因素,二者关系呈U形。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中,二人基于对美国和西欧国家50万份随机样本数据的分析提出,人的幸福感在中年降至最低点,且类似的U形曲线也存在于东欧、拉美和亚洲国家。更令人惊讶的是,2012年奥斯瓦尔德等学者发现,生命周期中的幸福感U形曲线在黑猩猩和红猩猩身上也有体现,这说明中年危机也许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共性。

  生活期待值塑造U形曲线

  瑞士苏黎世大学儿童经济学与青年发展助理教授汉内斯·施万特,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时期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对于自己对生活满意度的期待是否合理?施万特从德国社会经济固定样本调查入手展开分析,该调查在1991—2014年追踪了同一批受访者,询问他们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以及他们预计5年后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均以中年为转折点,发生了从期望高于实际到实际高于期望的变化。年轻人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满意度,但这种过度乐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走向中年的过程中人们变得更现实,愈发倾向于低估对未来生活的满意度,这使得老年人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反而超出预期。因此,施万特认为,人对生活满意度期待值的变化塑造了幸福感U形曲线。

  另外,施万特表示,生活满意度同时取决于当下的生活境遇和对过去所有错失机会的懊悔“总量”,而失望情绪是累积性的。“年轻时你不会有非常多的懊悔,因为即使起步不顺利,你还有时间,明年会更好。然而,再往后的若干年,你可能就会觉得失望是生活的常态。这会促使你调低预期,但在预期与实际重合之前,你会遭受双重打击——对未来的期待越来越少,过去的失望越积越多,中年由此成为‘向前看’和‘向后看’都苦闷的时期。”

  正视幸福感低谷

  劳奇还谈到,令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曾经或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人不解的是,客观地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未恶化,但自己依然感到沮丧。如同奥斯瓦尔德等人的研究所示,即使排除生活境遇因素,年龄与幸福感的U形关联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副教授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有一个心理学发现:人类天生具有乐观偏见,但中度抑郁的人群对未来的预测是相对准确的。然而,即使获取了准确的信息,人们仍更擅长从中提取正面的元素。对大脑活动的扫描数据显示,对正面和负面信息的处理似乎是由不同的大脑区域完成的。尽管乐观偏见有时会误导人们,但它可能是一种必需的生存策略,即持乐观态度的人心态较轻松,身体更健康,更敢于尝试进而取得成功。然而,乐观偏见的程度随年龄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吸收正面信息的能力差别不大,吸收负面信息的能力则呈倒U形,即中年人最容易从负面经历中吸取教训,产生“抑郁的现实主义”。至于这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科学家尚无定论。其次,那些不了解人在接近中年时乐观精神会减退,且中年生活未遭遇严重冲击的人,常常痛苦于自己“无来由地不满”,这使他们的生活满意度降低,更加失望,形成恶性循环,施万特将此称为“反馈效应”。

  对于如何缓解中年危机、早日迈入幸福感再次升高的人生新阶段,劳奇给出五点建议。第一,面对中年危机,不要如临大敌。不要视其为病态或归结于自身性格缺陷;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年危机是正常的、可预期的、有时限的,中年人经历更多的是一个过渡期而非真正的危机。第二,停止无谓比较。人在年轻时总是想拥有更多、爬得更高,与他人、与理想中的自我的“向上比较”驱使人们实现抱负,而到了中年,所剩时间不够登上顶峰时,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批评和嫉妒心,这将严重阻碍人们感受快乐。第三,活在当下。不要让对过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悲观挤占当下的满足感。第四,分享自己的感受。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困境中向他人寻求帮助是人的本能。中年危机的一大危害是,让人以为自己对生活的不满缺乏正当理由,并为此感到羞耻,想要隐藏、孤立自己,而在孤独中失望会发酵得更激烈。第五,保持耐心。尽管幸福感低谷令人不适,但它不是无休止的、灾难性的;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帮助人们为晚年生活做好准备。

  (本报华盛顿5月3日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