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难民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机制
2018年03月12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2日第14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3月8日,联合国难民署官网刊发了对该署保护主任沃尔克·图尔克(Volker Turk)的专访。图尔克阐释了新《难民问题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 on Refugees,以下简称《契约》)的重要性。《契约》有何特点?将如何推进国际合作,化解难民危机所致风险?

  并非自然灾害导致难民危机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贝茨(Alexander Betts)表示,若想真正解决难民危机,国际社会需要深刻反思难民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叙利亚为例,流离失所的叙利亚人大部分去往土耳其、约旦和黎巴嫩,但像约旦、黎巴嫩这样的国家,收容难民能力有限,越来越多的难民不得不前往欧洲寻求保护。英国《卫报》在分析欧洲难民危机的原因时提出,难民危机爆发并非因为自然灾害,而是另有具体原因。真实原因可以追溯到远早于叙利亚战争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大规模难民涌入欧洲,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挑战,也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016年,联合国通过《难民和移民问题纽约宣言》,承诺共担管控难民危机的责任,并提出于2018年通过《契约》,力图推动国际社会以更公平、更务实的方法应对难民危机。

  图尔克表示,起草《契约》是国际社会对于援助需求的回应。《契约》的通过将展现出联合国成员国应对难民危机的政治意愿,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将责任分担设为主要议题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法项目组主任鲁马·曼达尔(Ruma Mandal)于3月1日在该所官网撰文表示,人道主义援助资金长期不足,移民机会逐步缩减。以黎巴嫩为例,据联合国数据显示,7年来,超过3/4的叙利亚难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2017年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只有36%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因人道主义援助不足导致的资源竞争,已成为难民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波·格兰迪(Filippo Grandi)认为,相较于难民规模,当下难民危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国际合作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与国际关系高级讲师菲尔·奥查德(Phil Orchard)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难民危机的规模,单靠某个国家很难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需要强化合作,保障难民权益。曼达尔坦言,当前难民问题方面的国际合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果仅依靠人道主义考量不足以促使各国协作应对难民危机的挑战,并真正分担国际责任,那么政治、安全和经济红利将成为各国协同合作的动因。

  曼达尔表示,应对欧洲移民危机需要各国携手同行,共同推进《契约》有利于解决当前危机。更为成熟的新型国际难民协议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务实、包容为指导思想,切实针对保障难民权益作出长期规划。《契约》是在《难民和移民问题纽约宣言》中提出的一项不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的工具,并将于2018年通过。在推进落实《难民和移民问题纽约宣言》转化为行动以及起草《契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责任分担设置为主要议题进行充分讨论。

  联合国难民署于1月末公布了《契约》零草案,其中特别强调了责任共担的主要方式。责任分担是通过提供金融支持、物资援助,为受影响较大的难民所在国家减轻压力,保障难民权益的一种方式。零草案建议的特设机制包括,难民署动员国际资源,搭建平台、举办会议或就具体情况设立协约,支持受影响国制定的计划。零草案借鉴实践中的积极发展,例如,在评估需求以及设计方案时,给予难民更多话语权。但零草案没有详细提及分摊责任的具体标准。

  曼达尔表示,关于如何促使责任共担更可预见、更公平,目前有多种建议方案。例如,倡导一项责任共担的国际协议,或者政府可以借鉴某种模式。如可以利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来计算一个国家的“公平份额”。但政治现实使各国不太可能接受以强制性和预先承诺为基础的制度,更为实际的发展方向包括完善快速测算现有援助需求的标准、完善对各国贡献的监测系统等。

  图尔克表示,《契约》将帮助难民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发展机会,也将帮助黎巴嫩、乌干达、卢旺达等难民所在国得到充足援助。这不仅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更是从发展合作的新视角出发。它将使难民获得更多的安置场所,也得到更多移民至第三国的途径。曼达尔认为,在应对难民危机的过程中,私营部门的参与程度逐步加深,有必要从紧急援助转为更可持续的援助方案,帮助难民提高自身技能,回馈当地社区。例如,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提供创新基金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