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巾帼”力量
2018年03月12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2日第14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3月8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知识女性视野中的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美东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女性学者,以及北京曲艺团、北京歌剧舞剧院等单位的女性艺术家参加了研讨会。她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畅谈对改革开放40年的感受。

  为妇女提供发展机遇

  实践证明,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妇女地位,也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蚌珠认为,改革开放是一场非常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在中国发展史上,而且在整个世界发展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这场变革给女性带来什么,或者女性如何看待这场变革,值得学者关注与研究。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畅谈到,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变,是人类社会的奇迹。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证明了要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经济社会角度看这40年,有以下几个方面转型特别值得重视,因为它们为妇女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二是要素集约程度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三是劳动方式的转变;四是经济形态从以实体经济为主转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五是社会联系的方式的巨大变化。

  谈到改革40年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白雪秋表示,从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到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40年来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结果。

  未来更需要女性参与

  未来,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妇女应当而且也需要继续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孙祁祥表示,在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女性应当具有三种精神,即奉献精神、“铁人精神”、工匠精神。

  对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安平认为,未来中国要美起来,更多的要靠女性。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