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开启新征程
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
2018年03月05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5日第140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王春燕

  3月初,春回大地,万物更新。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和3月5日在京开幕。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全国两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两会彰显制度优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对此,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有着切身感受。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两会使党的核心领导与人民意志的体现得到有机融贯,可以达到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创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卓新平如此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两者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是凝聚共识、促进团结,激励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形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两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表示,在当代中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会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有利于实现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有利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代表委员履职尽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就,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五年间,近3000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共提出议案2366件、建议41353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对这些议案建议非常重视,目前均已办结。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围绕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积极提出提案。五年来,共收到提案29378件,经审查立案23975件。截至2018年2月20日,99%的提案已经办复,大多数提案的意见建议得到采纳或正在逐步落实中。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谢阳举在履职过程中也有实实在在的亲身体会。他告诉记者,人民政协可以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积极贡献。谢阳举曾提交了一份“关于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的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调研和处理。

  3月3日下午,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了中外媒体的采访。2018年全国两会,在继续开设“部长通道”的同时,首次开启“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邀请各方面代表委员亮相,述心声、展风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对于两会有着新的期待。代表委员为此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卓新平提到,作为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其次要发出人民的心声,接好地气;最后要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履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宋俭等学者表示,在新时代,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使命,做到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抓住工作的着力点,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