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 讲好东北故事
2018年02月26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6日第13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文化历史久远。如何更好地传承东北地域文化,成为了学者尤其是东北地区学者关注的话题。近日,记者就如何讲好东北故事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东北文化族群多样复杂、养分充足,但目前学界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定义尚未统一。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委员李治亭表示,目前东北地域文化有先秦文化说、行政区划说、考古文化说等不同划分标准。李治亭主张以山海关为分界线,以“关东文化”命名东北地域文化。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朱立春认为,现在东北地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得还不够,没有利用好自身丰富的地域文化优势,反而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短板”,东北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保护与传播工作亟待加强。

  提高文化与地域的融合度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朱立春发现东北地域文化存在与自然景观结合不足、学术专业性与参与度不高、有形的地域文化与无形的地域文化结合不够等问题。

  朱立春认为,东北一些传承至今的文化景观未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整体效应不佳。不少地方缺乏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道路、公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围。许多地方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观多数为静态的陈列和展览,保护和宣传不到位,且参观和关注的民众甚少。总体来说,目前东北地域文化缺少现代化的设施和互动型的项目,需要更多让市民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地域文化的场所,防止弱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寓教于乐的功能。同时,以实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或遗物的有形地域文化,没有和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历史传说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无形文化形成良好的结合。一些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时,片面重视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对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

  好故事更要讲得好

  在不少学者看来,东北有很多故事,尤其是作为东北最具代表性的长白山,有很多历史文化的文章可做,却没人把它们讲出来、讲得好、讲到大众都耳熟能详的地步。比如吉林长白山池南区新建成开放的“讷殷古城”,开发者虽然结合了远古的讷殷部落族群的历史,但是东北味道、讷殷古城的韵味不足,缺失了历史、人文情怀。此外,长白山的“圆池”、“三仙女”的传说等,对于今天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东北地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中,首先要让东北人获得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想要让文化产品给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以触动,不仅故事要好,更重要的是要讲得好。

  除长白山外,松花江流域文明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如“柳条边绿色生态文化”、“打牲乌拉贡品文化”、“长白山区域鹰猎、渔猎、采摘、行帮文化”、“松辽平原的耕作文化”、“赏乌林制度与明清之际东北亚丝绸之路”等。松花江流域文明的资源丰富性、地域广袤性和文化遗存多样性,对于深入挖掘和应用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非常重要。”朱立春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东北故事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未来在中华文化的大舞台上可以听到更多东北声音。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