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创新能力
2018年02月26日 08: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6日第13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璐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消费增长强劲。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景区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有何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旅游业发展创新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当前,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作为新型现代社会消费形式,旅游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市场前景。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认为,一方面,发展旅游业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也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休憩机会,提高了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它作为幸福产业的一个基本职能。

  “不同城市对于旅游业的定位不同。对于传统旅游城市而言,旅游业是支柱产业;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来说,根据市场需求,旅游业可成为新兴产业。”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君轶认为,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产业结构,在后工业化时代,旅游业能够很好地调节产业结构;二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三是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保护与传承文化。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凤增表示,旅游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要肯定旅游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牌塑造及传播、道路标识系统完善、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游客文化与居民文化相互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开发与传承的关系,避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城市的文化、建筑、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旅游+”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有力推动了我国服务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整体质量的提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谈及我国旅游发展趋势,李君轶认为,首先,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次不断增长,旅游人群范围也不断扩大;其次,我国进入体验旅游时代,在观光游的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体验;再次,我国进入自驾旅游时代和高铁旅游时代,“自驾游”、“高铁游”成为旅游新亮点;最后,游客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有精细的服务、精致的设施、精品的酒店,标志着我国也进入了品质旅游时代。

  对此,马晓龙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旅游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第二,旅游需求的内容更加多元,总体呈现观光、度假、休闲齐头并进的势头;第三,旅游需求更加注重品质,对旅游产品的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散客化的旅游需求特征不容忽视,以家庭亲子自助为特征的散客旅游已成为未来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趋势;第五,旅游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鼓励旅游业发展。

  在徐凤增看来,旅游经济的综合功能有进一步被强化的趋势。传统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进一步融合,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旅游+”、“+旅游”正深刻影响着旅游产业。

  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和应用优势,提高旅游创新能力。

  徐凤增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旅行社的商业模式,并进一步将影响扩展至住宿业、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领域,智慧酒店、智慧交通、智慧景区层出不穷,互联网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基于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开放式创新将会进一步提高旅游创新创业能力,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互联网+旅游”可以从游客和企业两个角度加强创新。李君轶提出,从游客角度来看,要满足游客即时获取旅游信息的要求,就要实现“互联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为游客提供智能的信息服务;要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就要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开发旅游项目。从企业角度来看,一要有互联网的平台思维能力,通过互联网将产品营销出去,通过互联网挖掘信息,发现新的“市场”;二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三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创新。

  此外,马晓龙表示,应将互联网技术下沉到广大乡村,通过“互联网+旅游”模式,把普通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整体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