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活力
2018年02月05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5日第138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璐

  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各高校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话语、丰富授课平台和形式,促进了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立场,而且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有重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表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这项核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曼看来,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

  创新教学话语

  伴随思政课创新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

  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源泉。燕连福建议思政课教师学会驾驭教学话语,创新教学话语。具体来说,一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二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做到古今交融;三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外来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做到中外交融;四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学术性与生活性的关系,做到“顶天立地”,既有学术的天,也接生活的地。

  谈到思政课创新,徐曼表示,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关心的思想热点问题,吸纳时代的新语言,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理服人”,既要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要克服忽视理论、过分娱乐化的做法;教师还要“以情动人”,在教学中应该用心、用情讲授人生的道理,启迪大学生的心灵。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表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一环和必要手段。通过话语的创新和转化,实现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他也提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保持思政课的严肃性与专业性,避免娱乐化。

  探索思政课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方式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燕连福表示,互联网时代应推进思政教材的立体化、动态化、时效化建设,从传统教材向开放式教材转化。教师需要在课程上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从实体课堂向多样化课堂转化。学校应通过云课堂、智慧课堂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考核手段上,他还建议各高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知识性考核向能力和信仰式考核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在赵朝峰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也来自技术手段的更迭。对此,他认为首先要坚持教学内容为王,教师用丰富的资料满足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要求,用理论说服学生,用有效方法增强效果。其次,需求是第一推动力,教师必须在有用性上下功夫,用“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大道理”和“小道理”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思政课的改革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思政课不仅是价值观教育,还是知识教育。最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有大思维,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