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贤强:构建科学化的经典教育路径
2018年02月01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1日第1386期 作者:管贤强

  当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经典教育备受关注。经典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能够历经不同时代而震撼人们的心灵。通过经典文本的讲授和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传承知识和文化,而且能够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思想启迪,润泽心灵。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如何推进经典教育不断发展?我们应当围绕经典教育中经典文本的选择、达成的目标以及师生的角色等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构建更为科学化的经典教育路径,使其在培养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典教育是以经典文本为载体开展的基于“教师—经典文本—学生”之间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学生不仅能把握母语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和运用母语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继承优秀文化、提高思维水平、涵养审美情趣,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性和提升精神境界。从教育活动的客体来看,经典文本包含了不同类别,如“古代经典”、“现代经典”、“红色经典”、“国外经典”等;从篇幅来看,目前学生可以接触的经典文本也有长有短,如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经过删减改动的“经典读本”、依据一定标准选取的“经典选本”等。由于经典的类型和选取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当下的经典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承文化的功能,还需在中西交流、古今转型中创新和发展经典文化,使经典活在当下;学生不仅要学会对经典文本中的部分和细节内容进行阐发,还要对整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教育活动的师生双方来看,他们互为主体也互为客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经典的教与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

  经典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对其教育方式和实施路径也持续讨论、不断更新。当前我们的经典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强调阅读和学习内容要与生活结合。但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有些经典文本(如古诗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带来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有些文本(如国外经典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带来了文化经验的隔膜。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拉大了学生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强化教师、经典文本、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经典教育,让经典文化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第一,在经典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接受阅读挑战的兴趣。从“学生—经典文本”的互动来看,经典教育在文本选择上往往存在趋易避难的现象,即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本的难易程度相关,要根据学生目前水平来选择相应的经典文本。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也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相对忽视了阅读挑战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刚开始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旦能够“钻进去”,领会其中的深厚意蕴并有所收获,又能“跳出来”,结合个人的生活现实与经典文本展开对话,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体验阅读经典文本的坚持、努力和收获过程,既是产生阅读兴趣的良好方式,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本,积极培养学生接受阅读挑战的兴趣,引导他们调动和发挥全部能力阅读和学习经典。

  第二,在经典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并加以合理引导。从“教师—学生”的关系来看,经典教育是一种以经典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引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特殊教育活动。引导性意味着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经典的来龙去脉,透过文字感知背后的思想文化魅力,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熏陶。主体性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各项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新经典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发挥各种能力,充分赋予学生理解经典文本的权利,不要“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经典、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切都放任不管,而是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是合理取舍经典教育内容。经典教育不要力求面面俱到,过于关注确定性和细节性内容,在讲授经典文本时追求无一遗漏、事无巨细的呈现方式,这会压缩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的时间。在当前经典教育中,教师要依靠灵动的思维、丰富的文化背景、深厚的审美积淀来阐释经典,挖掘其当下意义,从每个经典文本的具体特点入手,抓住关键性、时代性、主体性的内容以引起学生兴趣,开启学生进入经典文本的合适路径,并为学生留出想象、探究、评判的空间,进而触动和培养学生主动进入经典的情感意愿。  

  三是增强经典教育的活态化。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经典教育不完全在内容,更在于文化传递过程本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经典文本,教师在经典教育上可以进行一些问题化、项目化设计,其本质都是改变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要鼓励学生通过协作性、创造性的活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项目,推动对经典文本的深度阅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以及沟通交往和自我管理、相互合作的能力。这一过程释放了经典教育中师生交往实践的活力,增加了双方的亲和性。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经典教育在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最优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