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
2018年01月19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19日第137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扶贫工作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更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伟大壮举。

  分类分批做好减贫脱贫工作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提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面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扶贫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认为,第一,坚持过去几年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政策;第二,抓住重点和难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第三,在兼顾脱贫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增进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调动全社会及扶贫工作者的积极性,合力攻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表示,经过多年的帮扶,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率先脱贫,剩下的都是受不利因素制约的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通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努力来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确保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断迈向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

  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辉认为,应当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确保脱贫人口不再返贫。其次,通过各项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找到持续致富的门路。最后,对于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继续做好致贫原因分析,找对找准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和脱贫致富途径,分类分批有步骤地做好减贫脱贫工作。

  增进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脱贫攻坚必须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和扶智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这两方面问题,使脱贫具有可持续性。

  汪三贵认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短期脱贫,再度返贫的概率也会很大。因此,需要改善目前过于强调物质扶贫、忽视精神扶贫的问题,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在扶智方面,动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让贫困人口参与到各种扶贫实践中,边干边学,增强信心和能力。例如,让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的带动下,在新型产业链中从事生产和就业,让有能力的人给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关键生产要素支持。在此基础上,贫困人口随着能力的增强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要充分体现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持和帮助扶贫对象通过参加扶贫项目和活动,提高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吴国宝认为,帮扶单位要处理好外帮和内立的关系,着力创新贫困户参与机制,提高扶贫参与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完善和加强贫困户参与对象识别、贫困成因诊断和分析、帮扶措施选择、扶贫项目实施、脱贫认定的制度;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相关的贫困户参与制度,聘请第三方监测和评估贫困户参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莫光辉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协同推进,打造积极向上的脱贫文化。贫困人口要改变政府扶贫就是“送钱送物”的传统观念,以主人翁的自强姿态积极与政府扶贫部门、社会组织、驻村干部等扶贫主体进行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被动脱贫”向“自我脱贫”的角色转变,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内生发展能力。

  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我国个别地方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改善深度贫困地区最基本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环境,为深度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或无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体提供精准兜底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增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莫光辉说,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完善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政策保障,使贫困人口有效规避就业创业风险。贫困人口要积极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会,依托“产业+农民工创业园”、“产业+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就业”、“产业+公共服务”、“产业+村集体经济”等就业创业机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汪三贵认为,首先应当大幅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这些地区与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联系,为各种特色资源的开发提供条件,减少经济活动的成本。其次是重点改善社会服务,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最后通过文化建设来增强这些地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要兼顾长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和短期增收项目三者之间的关系。”吴国宝认为,应结合各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现有精准扶贫方案;继续加大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源投入的力度,改善资源分配和利用;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产业扶贫中,更多地借助电商扶贫平台;在健康扶贫中,完善大病和慢性病治病费用保障体系,关注地方性疾病防控;在教育扶贫中,恢复或增设教学点,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