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独立性不够 组织结构不透明 西方智库专业品质有待提升
2017年12月22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2日第13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智库扮演着协助政府提供政策研究、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角色。近年来,西方很多智库因研究独立性不够、智库组织结构不透明、智库研究人员比例不均衡、智库与政府关系过于亲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指责的焦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如何让智库回归本质和使命?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多重原因造成智库困境

  12月15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与外交战略研究中心刊发论文称,在面对国内和国际的众多挑战时,因缺乏专业知识,普通民众一般难以对各种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欧洲衰退的程度和后果等。因此需要一个专业的、独立的机构对相关情况作出清晰的阐述。“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无法看到某些智库的工作价值。一直在减少资助金额,使得这些智库的研究质量和科研能力不断下滑,长期性研究的比例在缩减。”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战略与外交专业导师卢卡·塔尔德利(Luca Tardelli)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此以往,依靠这样的研究模式,智库显然不能达到为政府提供正确政策建议的目的。他还谈到,现在有些西方智库的独立性也受到质疑,他们受到资助者以及所属党派的影响,其研究与论证存在偏好。例如在英国“脱欧”公投前,某些英国智库公布大量具有目的性的报告来解释移民、欧盟一体化以及英国经济方面的内容,希望借此影响选民选择。

  一旦智库研究的目的性、多样性、创新性与专业性存在严重偏差,其学术研究或是对实际问题提出的对策也就缺乏现实意义。塔尔德利提到,还有一些智库的信息不透明,其组织架构、资金来源一直是无法公布的秘密。这导致智库丧失了公众的信任,研究也失去了自主性。还有一些智库中的学者只容纳与自己持有相近观点的研究人员,对其他人员进行排斥,这造成智库研究人员的结构单一,最终导致其所提供的政策建议缺乏公正性。

  保持反思和批评精神

  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丹尼尔·W.德雷兹内(Daniel W. Drezner)4月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刊发文章《传统智库正在萎缩》。他在文中提到,面对西方传统智库正在萎缩的局面,智库要做的首先是忠于自己的身份,其次需要保持创新精神。智库的受众是政府机构与普通大众,如何更好地成为两者间沟通的桥梁值得思考。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伊丽莎白·瑟本(Elizabeth Thurbon)认为,在当前这个复杂的社会中,需要智库提供理想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这对智库学者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很高要求。过去智库产生的成果被大众认为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根本不具可读性;还有很多智库看重每年产生的论文数量,而忽略其论文质量。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不妥当的做法。

  瑟本表示,一个智库的专业程度与人员的组织结构有显著关系,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语言背景、文化背景都是影响智库成果的关键,只有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才能形成更加综合性、权威的报告。智库中的专家学者必须保持研究的自主性。同时,智库报告要敢于向政策制定者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提供替代的解决办法。另外,提供一个好的政策需要积极与外部沟通,充分了解和倾听外部声音,才会形成全面性的观点。

  瑟本认为,智库必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很多智库要保持反思和批评的精神,不断创新研究方法,积极与民众沟通,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这才是智库在社会中需要扮演的角色。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