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金融创新活力
2017年11月20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0日第13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乡村振兴需要金融活水的支撑。近日,围绕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周月书认为,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户的分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一步发展,农业融资需求呈现融资金额大、期限长、需求多元化等特征,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的传统农业信贷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传统金融服务中,农村金融供给一直是薄弱环节,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此问题,明确指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同全表示,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户出现分化现象,对于不同农村群体来说,金融需求也不同。相对来说,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性信贷、农业保险等的需求较旺盛;而对维持传统小规模生产的小农户来说,金融需求更多体现在消费信贷,比如教育、医疗等方面。此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都会面临大量融资问题,需要金融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面对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需要更多差异化的金融机构和渠道予以满足需求。孙同全表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小型银行、小型金融机构等均应各司其职。对于融资需求旺盛的新型经营主体来说,正规金融机构可能提供更多服务;对于有农业保险需求的农户来说,保险公司应设计合适的产品;而对于融资需求较小的群体,也需要小型信贷机构作为补充。同时,孙同全认为,目前仍旧缺少直接为小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有效监管。精准扶贫中,小额信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应着力满足真正有需求、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的信贷需求。

  发展和改革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一环。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王修华表示,农村金融改革要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方向。首先,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大农业金融、产业链金融、消费金融;其次,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创新信用贷款、土地权、承包权、林权等贷款方式;最后,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

  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方式正由粗放、分散的农户生产逐步向集科技、信息、网络为一体的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方向转变。周月书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供产销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传递,使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体系乃至整个业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在线支付、投资、信息中介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实现交易双方的直接沟通,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孙同全提出,传统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两个障碍,一是需求主体小而分散,远离城镇,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较高;二是需求主体缺乏金融机构可接受、易处置的担保物品,且信息不对称,导致经营风险较高。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等优势,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问题,为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增加了农村金融的供给和市场竞争,有利于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他也提到,目前,虽然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能够使用互联网尤其是使用移动互联的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或交易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分散,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大发展,还离不开“地面队伍”,必须线上线下结合。

  对此,周月书提出,应当形成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即基于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和各经营主体,构建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三农”金融服务平台,有机整合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三农”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效率。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