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彰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
2017年11月03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3日第132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赵璐

  10月28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2017)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新跨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及党校系统的300余位理论工作者与会交流研讨。与会学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彰显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

  把握“三因”理论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主要内涵及基本方略的关键。

  顾海良认为,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探索中,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的高度,揭示“新时代”的本质规定性,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现实根据与深刻时代特征。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历史紧密相连,在这一接续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而系统的回答。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的结合,也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程竹汝表示,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制度自信。首先,制度自信应建立在基于事实的理论解释上。事实先于解释是中国社会应该具有制度自信的客观依据,即中国发展进步的事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和推动条件下获得的。其次,自信应建立在制度的民主价值基础上。最后,自信应建立在制度展现的能力基础上。他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塑造稳定政治权威、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普遍参与与政策优化、规范公权与保障人民权利四大能力,它们把有效发展和现代化的核心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一,为人类社会发展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通向现代化;第二,为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可以放心的榜样借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第三,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件大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加强研究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和认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其次,坚持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理论研究要深入寻找规律,谋求创新,善于分析和研究形势变化,从重大历史活动当中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提出借鉴性意见建议。不断拓展新视野,在新概念、新体系、新论断的研究过程中提出见解性思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对新的时代问题、新的理论总结要产生有说服力、有学术内涵的理论成果。最后,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究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正能量。要积极投身于话语体系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发出理论者洪亮、清晰的声音。认真学习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陈恒表示,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上的跨越。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我们应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作出实践性、创造性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跨越。

  此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