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军:包容共享,新型价值引领“再全球化”
2017年10月12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12日第1307期 作者:曹德军

  中国是全球化的一个内在变量,中国崛起过程必将带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大国纷纷深陷泥潭,国内自由秩序与国际自由秩序遭遇双重冲击,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意愿开始下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奋发有为,为推进陷入困局的全球化积极实践。在原有全球化基础上,中国以创造性手法贡献出“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新机制,以包容共享理念,对旧有的全球化秩序升级扩容。纵观历史趋势,全球化兴衰往往与新兴大国的崛起密不可分,每一次的权力转移都推动着全球化进程的又一次“扩容”。从15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全球化早期的1.0版发端于欧洲;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全球化开始整合西方世界,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化2.0版;而美国的崛起再一次扩展了全球化进程,形成美欧跨大西洋共治的全球化3.0版;冷战后,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崛起,跨太平洋合作时代构成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一,以中国为引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抵御逆全球化趋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和全球价值链的收缩,全球贸易增长显著放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大幅减少。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测,相比国内生产总值(GDP)2.5%的增长率,今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1.7%。这是近15年来全球贸易增长率首次显著低于GDP增长率。此外,根据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组织报告,2015年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相比2014年多出了50%,同时它也是当年实施的自由贸易措施数量的三倍。就国家来看,2015年美国实施了最多的贸易保护措施,高达90例,俄罗斯、印度分别以86例和67例紧随其后。与一些国家纷纷高举保护主义旗帜不同,中国坚持推进全球化进程,充当了世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被寄予厚望。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3%,是全球经济第一引擎。2017年3月亚洲大部分地区制造业再次获得稳健增长,中国再次引领潮流。

  第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国成为净输出国。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旅游市场,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游客在全球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此外,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跃,领域不断拓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商品贸易出口额由2001年的2660.9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2765.7亿美元,增长了约7.6倍;进口由2435.53亿美元增加到16820.7亿美元,增长了近6倍。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经济体与众多初级产品的最大买家。这种显著的经济成就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吸引力。“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公共产品开始被视为中国的新名片和“软实力”标识。在金融方面,中国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规则走向完善。2015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额高达1.1万亿美元,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30%和全球贸易额的3%。而在2000年,跨境贸易结算中还看不见人民币的踪影。通过推进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主要贸易国的双边协定,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香港地区外,中国央行设立了近20处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分布在新加坡、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多哈等全球金融重镇。

  第三,倡导包容共享理念,用新型价值观引领全球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的世界关怀,历届政府也强调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特殊责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物质上一穷二白,但是依然不忘历史担当。毛泽东多次以宏大的志向号召中国人民为世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这种大国使命感促使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十八大报告正式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战略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深刻理解,是对人类发展理念的重要启发。这种强调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尽管中国倡导的新型理念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在用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为世界治理提供一种新的选项。

  第四,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供给全球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逐步进入奋发有为新常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为代表的新战略,勾勒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布局。首先,针对周边国家需求,供给发展类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思路为各国更大范围配置、整合与借用资源提供了广泛机会。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这是中国对一带一路进行制度化、多边化、长期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其次,完善国际金融治理。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导提议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新的金融机构和机制,突出体现了中国制度创新的潜力,彰显包容开放与合作精神。2017年6月16日亚投行理事会批准阿根廷、马达加斯加和汤加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至此亚投行成员总数扩至80个。从成员数量上看,亚投行已经超过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再次,积极参与区域安全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领域进一步深化了既有参与,呈现积极进取态势。2017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吸纳印度、巴基斯坦成为新的成员国,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首次扩员。作为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安全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发起的重要公共安全产品。该组织所遵循的“上海精神”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地区安全贡献新的指导原则。

  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规则发生深刻的再调整,不同的行为主体重新构建符合自身偏好的全球化进程。这一全球化的动能转换、系统升级的过程虽然复杂,但趋势难以逆转。全球化扩容不是赢者通吃的逻辑,而是在于相互塑造,达到秩序和谐,这种新逻辑是一种“再全球化”的进程。之所以用“再”来界定当前的全球化进程,是因为全球化扩容并非完全另起炉灶,而是从内部改革来升级现有国际架构。随着中国与世界“再次相遇”,在规则和形态上我们将创造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崭新的全球化模式,这个模式脱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新趋势,致力于将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辩证统一起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与外交新战略研究”(16ZZD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