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昂扬姿态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
2017年10月09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9日第130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万里河山披锦绣,神州大地尽欢颜。在这个金秋十月,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喜悦与豪情,共同庆祝祖国68岁华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回望来路,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中国发展标注了崭新历史方位;展望前程,万众瞩目的十九大将为伟大复兴擘画更清晰的行动纲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九大将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十九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向记者表示。通过国庆期间对多位学者的走访,记者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五年来历史性变革的骄傲与自豪,对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憧憬与期盼。

  历史性变革振奋人心

  国庆期间,北京展览馆成了一大热门景点。在此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了大批观众,许多学者也选择以参观展览的方式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国庆节。

  “展览全面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为了留存国情研究数据资料,他一上午在展厅拍了几百张照片。2012—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从9379元上升至13455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月172元提高到312元……一幅幅走势上扬的数据图,被胡鞍钢收入镜头,“数据变化背后就是一个个中国发展的故事”。

  站在一张政府基本民生保障投入变化图前,胡鞍钢向记者解释说,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五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47821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72762亿元,“十三五”时期更是列出了8个领域、81个项目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说明政府支出投资于人民,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仅民生事业发展迅速,五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呈现日新月异之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论断;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中,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战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准则;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定位;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提出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思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国家治理的全方位布局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给中国带来了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惊喜。”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克难攻坚,全党全国人民逐梦前行的力量源泉来自何方?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姜辉所言,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课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我们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升了党的权威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起点擘画新蓝图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历次党代会都承载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凝聚力量的重大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十九大,无疑将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树立又一座历史丰碑。

  “十九大的召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姜辉表示,十九大将对我们党在新的发展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作出明确宣示。十九大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必将以对成就经验的正确总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概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远谋划而载入史册。

  党代会之所以意义重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不仅要抓当前之时,更要谋长远之势,要为党和国家发展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闫坤期待,十九大一方面进一步科学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大决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另一方面,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路径作出战略部署,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不仅要对过去五年作出总结,还要对未来30多年作出规划。”胡鞍钢表示,对2050年中国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期待十九大擘画宏伟蓝图、作出顶层设计。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在现代化因素方面要追赶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要创新不同于并优越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为历史性飞跃提供学术支撑

  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是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在中国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时代背景下,十九大的召开必将给学界提出一系列需要深入阐释和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命题,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志成说,“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围绕如何为十九大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受访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发表了看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主题主线、体系结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党的创新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党的创新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中的贡献和地位等诸多命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在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五年来成就斐然。例如,通过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拓展了空间;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举措,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松绑,也让中国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项改革措施,增强了应对开放的能力。可以预见,十九大将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提出更高要求。中国正在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排头兵,未来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需要学界贡献智慧。

  闫坤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财政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更新,需要通过更为全面、深入的财税体制改革让财政尽快肩负起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历史使命。学界要加强研究,探讨破解“三向叠加”的财政收支缺口加速扩张、以全面绩效化为目标健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通过拓展“两个空间”推动税制结构实质性变革等诸多课题。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