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麒麟:政党竞争引发政治共识危机
2017年09月28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8日第1302期 作者:叶麒麟

  从西式政党政治在老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党竞争并不能维系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反而会制造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

  为了顺应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进程中自由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西方政党政治只是摆脱了“派系”(faction)竞争方式并逐渐走向制度化后,才凭借政党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竞选组织和政府治理等基本功能的发挥,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代名词,从而获得了西式现代性的政治意蕴。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西方政党政治却面临着政党党员数量下降、意识形态趋同、功能退化以及社会对政党的认同下降等现实危机。据此,有些学者提出“政党政治衰落”,甚至“政党政治终结”和“后政党政治时代”的论断。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了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并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高潮。然而,步入21世纪后,这种照搬西方政党政治的民主化浪潮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却开始出现退潮,即使在一些未出现所谓民主崩溃的新兴民主国家中,由于基本政治共识的不足,政党竞争加剧族群、教派或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致使民主无法实现稳固。不仅如此,在欧美老牌民主国家中,也因为既有基本政治共识的衰弱,致使政党竞争演变为“恶性党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否决政治”弊病持续凸显,导致了民主的认同危机(即民主的“去巩固化”危机)。

  西式政党政治的共识逻辑

  一般而言,西式政党政治指涉的是政党竞争、执掌、参与或干预国家政权,并借此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活动,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的主要存在形态。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活动的政治,需要获得一定的共识才能维系和运作,因此,西式政党政治同样需要一定的共识来支撑,这便涉及西式政党政治的共识前提。所谓西式政党政治的共识,就是指作为西式政党政治主体的各个政党在有关政党政治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方面所达成的政治认同。

  具体而言,它包含如下三个层次:(1)国家共识。西式政党政治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竞选组织和政府治理等基本功能,满足多元社会利益诉求,以实现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从而维系民族国家的存在。简言之,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维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西式政党政治的存在价值。国家共识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西式政党政治共识。(2)政体共识。为了维系西式政党政治的有序运作,以便维系民族国家的存在,各个政党对宪政体制、选举制度等政治体制规则的具体安排,都要达成基本认同。政体共识是属于中间层次的西式政党政治共识。(3)政策共识。为了维系政体乃至国家的共识,各个政党在对政策异见者采取协商和包容的态度,以及政策的公共性价值问题上,都要达成现实认同。政策共识是属于最低层次的西式政党政治共识。

  从逻辑层次上看,国家共识是西式政党政治的政体和政策共识的归宿。政党之间的政策共识可以推进政体共识,与政体共识一同助力国家共识。若各个西式政党在有关政党政治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方面(即国家、政体或政策)无法形成政治认同,致使政党政治无法实现有序运作,西式政党政治便会发生共识危机。

  政党竞争引发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

  多元社会是西式竞争性政党政治存在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多元社会意味着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意味着社会的分化,由此多元社会的整合问题变得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多元社会的整合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对所在社会(即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即国家共识。在“党争民主”的理论逻辑下,通过竞争机制,作为社会特定群体利益代表的各政党,必须对多元社会利益进行表达和综合,以实现能够代表较广泛利益的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和进行组阁。另外,在国家政权内部竞争机制转化为党争牵制和监督压力,迫使执政党不能只顾所代表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而是要能够保证政策的公共性,有效地输出公共政策,来满足多元社会的利益诉求,从而需要达成包括政党在内的全社会政策共识。同时,政策的制定与输出,不仅是执政党行为,而且是政府的行为。就此意义而言,依据“党争民主”的逻辑政策共识的达成,助力政体共识的维系和提升,进而二者又将助力国家共识,在理论上政党竞争是可以维系西式政党政治共识的。

  然而,吊诡的是,从西式政党政治在老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党竞争并不能维系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反而会制造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西式政党政治的社会分裂面向。具体而言,政党的“派系”天性、“经济人”行为以及“寡头统治”倾向,要求各个西式政党之间往往为各自所代表的特定社会群体或寡头的特殊利益进行表达、综合和竞选,而置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于不顾,在政策议题和内容上排除异己,相互扯皮,相互攻击,相互否决,必然折损政策的公共性价值,从而导致政策共识危机。在政策共识危机情形下,执政党的“私利政策”输出将激起在野党以及公众对执政党的不满,进而导致对政策的制定规则,以及背后的执政党产生规则和宪政体制等政体规则产生认同危机,从而造成政体共识危机不可避免。

  政体共识危机则意味着社会成员以及政党对所在国家的政体规则存在的认同差异,而在多元族群国家中,将激化既有的族群分裂,导致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即国家共识危机。此外,在多元族群国家中,民族政党的政策共识危机尤其是带有民族倾向的政策共识危机,同样可能直接激化原有的族群分裂,导致国家共识危机。这就是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的发生机理所在,不能不说这一发生机理鲜明反映了政党竞争的共识悖论发生逻辑。正是基于政党竞争的共识悖论,政党竞争一方面可以维系某种条件下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另一方面也会制造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

  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的影响

  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首先给西式政党政治本身带来危机和挑战。具体而言,政党政治共识危机本身是西式政党政治的一种危机,同时它还能带来西式政党政治的功能、组织和认同等其他危机,从而造成政党有可能被利益集团、社会运动和大众传媒等其他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渠道所取代,威胁到政党在西式自由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进而给西式政党政治本身的有序运作带来严重障碍。

  其次,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可刺激“派系政治”、“否决政治”和“运动政治”充斥于民主政治生活之中,对民主政治的巩固产生消极影响。从现实实践来看,正是因为政党政治共识危机,才导致了泰国等施行西式政党政治的新兴民主国家出现民主动荡困局,也给欧美老牌民主国家带来民主的“去巩固化”挑战。与此同时,西式政党政治的国家共识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转化为民族国家分裂的政治运动。

  在相当程度上,政党竞争是西式政党政治共识危机的重要制度根源。那么,如何规制政党竞争,平衡政党之间的关系,进而破解政党竞争的共识悖论,对于西方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国家生存状况而言,破解难题和摆脱悖论,只有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死锁逻辑中寻求革命性方案,否则任何外部性的改良与补救,只会是继续恶化且积重难返,而不是相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兴民主国家政党政治共识危机研究”(15BZZ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