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
2017年09月21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1日第1297期 作者:郑士鹏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为夯实民族文化根基、增蓄中国文化品牌实力推出的重要举措,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绝非偶然,它既来源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来源于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和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愿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来,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正是当代中国如此开放包容和兼爱友善的文化心态,决定着“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当前,应从加强理论创新、传统文化基因转化、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互鉴共赢扩展共识四重维度,探寻一带一路与提升文化自信的契合点,持续扩展文化自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理论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先导。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要重视理论创新,其原因有三:一是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自信产生正向的逻辑关联,并使基于一带一路资源的文化自信构建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二是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为瞬息万变的文化发展提供满足时代需求的高效方法,保证文化自信的提升符合对时势的重大判断。三是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增强理论认同,并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战略定力。理论创新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提升文化自信的一切实践,并在多国文化交流中维护文化安全,发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应当加强和深化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融合,在深入继承与科学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重大战略问题,使之在理论上扩展新视角、做出新总结、提出新思路,并在一带一路的多元文化交织中获得文化话语传播的主动权。

  文化基因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夯实文化自信的优势资源。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复兴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华文明在当代亚欧大陆的深入交流,使那些尘封于古丝绸之路的传统民族文化拭去尘埃,延续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为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依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宝贵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绝不可浪费,应围绕古丝绸之路的瑰丽历史,深挖从古代长安到罗马的陆海两路经贸文化、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加速民族文化的时代回归,创造新时代的新丝路文化。二是将发展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形成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新形态。

  国家话语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厚植文化自信的坚实保障。我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提倡者,在发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具备良好的话语基础。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自信面临多元话语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塑升级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应遵循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一是应明确和恪守文化输出并非文化渗透的原则,始终以实现和便利多国交流为核心目标,增强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话语体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扩大“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二是文化话语的传播内容要注重体现时代变化。要以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充实“骨架”。除传统文化外,文化输出还应包括先进的科学文化、服务文化、公共文化与创意文化。三是要依靠文化贸易与扩展文化品牌规模来厚植文化自信,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将文化开放战略和话语传播转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动力,尽快完成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中国话语的符号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有形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核心话语系统,在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的进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互鉴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拓展文化自信的价值共识。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承担着在未来完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因而需要依靠多维度的文明互鉴与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一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持续建立和巩固文化交流“伙伴关系”,依托各国高层的密切往来为文化交流“开路”,并基于经贸合作强化文化自信发展的“硬支撑”,依靠人文交流夯实中国文化品牌的软实力,为提升文化自信建立蕴含友谊、发展、文明、交流的良好环境。二是提升文化自信要通过文化开放实现民心相通,扩大国内外的民意认同,牢固缔结提升文化自信的情感纽带。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数十亿人口的切身利益,在复杂的国家关系交织中,唯有发展民心工程、实现价值共识、探寻利益获取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三是加强与各国的互利互鉴与合作共赢,不断通过民心桥梁实现文化互通与互助。要与沿线政治生态迥异、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底蕴千差万别的不同国家积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文化的先行优势,扩大中国文化共享的价值共识。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