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通促进经济全球化
2017年09月11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1日第12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当前国际新文化史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文化流通”的新视野,使用“流通”而非“传播”体现了研究的新趋向。9月4—9日,主题为“文化的流通:欧洲与中国”的第十三届中法瑞历史文化研讨班在上海举办。

  思想和文化流通源于需求

  自古以来,欧洲与亚洲就是人类文明繁盛之地,欧亚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也非常密切。考量历史上欧亚的文化流通对当今欧亚合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近20年来,历史学家频繁使用国际流通的概念。”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认为,“国际流通”这一概念意味着跨国界的各种形式与内容的流通,不仅包括人员的流动,商品与资本的流通,也包括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流布,书籍、音乐艺术品等文化产品以及生活方式或社会实践模式等的传播。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表示,“流通”一词来源于经济学上的商品流通,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其含义扩大到思想上。商品流通的动力在于商品需求,思想和文化流通的动力也来源于需求。因此,文化流通研究的重点是思想接受者的需求,探究文化的诠释、解读与互动过程。

  “文化为人所独有,本身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则构成了文化流通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表示,在当代经济、政治与文化领域中,充分认识彼此文化的丰富性、了解和交流彼此的差异是极其重要的,文化流通必不可少。

  文化互动使世界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上也遇到了挑战。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执政以及法国大选中“国民阵线”的崛起,都反映了不同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会学者认为,整个世界早已紧密连接在一起,当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巴黎第一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夫·夏尔勒看来,当前全球的文化流通方兴未艾,但并不是新生事物。19世纪伴随轮船、火车、电报、电话以及大众化的印刷产业及报刊媒体快速发展,文化的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实现了飞跃,是文化全球流通的历史转折关键节点。当时的欧洲各国就借由文化、消费和传媒等介质,间接地对世界其他地区施加影响,“软实力”塑造也随着文化流通而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冯绍雷认为,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如果各国仅仅拘泥于眼前问题并各执一词,则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各国应该通过研究历史来了解人类社会,为当代提供参考与借鉴。

  为史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文化流通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此前,历史学家更加强调国际交流,如经济类或文化类的交流。”但弗兰克认为,“交流”通常是指某种机械性的关系,对于关系活力的表述不够充分,无法将“流通”所蕴含的事物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加以揭示。

  弗兰克介绍,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将侧重点放在文化的传播上。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在跨国史学研究与全球史学转向的驱动下,历史学者能够更好理解文化传播与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诸多空间形态变化,评估在流通过程中文化传播与流通的主体与对象嬗变的程度。

  冯绍雷认为,文化流通与国际关系体系演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欧洲音乐演变历史来看,通过巴赫的复调乐多元平衡的旋律,可以窥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精髓;贝多芬的作品有助于深刻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前后的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现代主义思潮则是解释当时科技蓬勃发展和民族主义崛起的一把钥匙。将历史与文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揭示和阐释人类社会变迁,是人文学科研究人员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