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城市群经济
2017年07月10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0日第124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全球经济地理的典型特征,而集聚的主要形态就是城市群。7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表示,城市群的崛起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带状经济和行政区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

  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概念内涵、界定标准、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

  城市群发展格局显现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群的地位得到明确。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十大城市群,同时有五个新的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而未来会形成泛长三角城市群、泛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鲁城市群、中部城市群和东北城市群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正日益形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候任理事长肖金成认为,在城市群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对城市群的定义和界定是一项复杂工作。城市群应由相当数量的城市组成,还要以一个以上的大都市作为核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城市之间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宁越敏看来,城市群必然是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不低于1000万的人口规模,各个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分布,同时城市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等。

  解决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群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群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深化城市群研究,需要打破学科限制,重新定义城市群概念与界定城市群边界。在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组织发起下,全国23家研究机构在论坛上共同成立了“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近期将重点推进“中国城市群研究系列丛书”的众包、众筹、众研项目。

  形成“城市群经济”效应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大城市群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城市群具有什么样的发展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筹建办临时党委书记唐杰分析认为,城市群由单一城市演化而来,依赖发达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产生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城市群具有合理的规模分布,各城市之间具有合理的功能和产业分工,形成密切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同时存在着资源流动引发的追赶和收敛效应。

  在张学良看来,城市群能够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城市体系内的优化配置,可以使不同规模城市在促进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方向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更强的集聚经济效应和正外部性,使城市群获得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规模效益。

  张学良表示,由于要素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优化配置,单一城市发展的效率损失会减少。因此,城市群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产出绩效,“城市群经济”效应得以形成。

  建立伞形城市体系

  虽然城市群在中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界定识别不一、空间范围模糊、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因此,肖金成认为,未来需要加强对城市群的规划,科学界定城市群范围,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城市群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唐杰提出,推进城市群发展,不仅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统一市场,而且需要推进互联互通,建立城市间的协同互动。同时,还要放开要素流动,建立分层产业体系。此外,还需要鼓励产业集聚,建立动态升级机制,破除恶性竞争,建立伞形城市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分析时认为,巩固首都核心区的紧凑城市建设,保障首都职能的发挥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建立集中疏解区和外围郊区的微中心,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从北京单中心到京津冀城市群多中心的发展,是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解决北京“城市病”的关键。

  此次论坛由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