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健康发展
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性地位
2017年07月05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5日第124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朱羿 张清俐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艺批评与理论研究的灵魂和指导思想,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当前社会现实和创作实际的紧密联系,促进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健康发展,6月24—25日,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暨“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文艺批评”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结合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实践,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研讨。

  把握当下中国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题材多样的文艺作品井喷式涌现。然而,在众多的文艺作品背后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那么,怎样的作品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高峰之作”?伟大的时代呼唤“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表示,“当下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态势为学者的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应当积极面对现实和回应时代主题”。

  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民看来,能否创作出“高峰文学作品”取决于作家能否站在时代精神的前沿。精准理解和把握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创作“高峰文学作品”需要不忘初心的人民精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承担时代使命的作家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敏锐的政治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崭新的世界意识、形而上的超越意识。

  遵循文艺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前进方向、树立正确价值标杆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具有引领和塑造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应有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同时推动作家更好地创作,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还要不断发现和总结文学运动规律,推动文艺理论不断发展。

  据党圣元观察,近五年来,尤其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理论批评领域出现了可喜变化,出现了更多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正能量”开始聚拢,并且不断得到释放。未来,还需要有力的引导手段以及符合文艺规律的实际工作措施,进一步聚拢、激发主流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力量,从而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当前文学理论批评领域业已形成的良好局面。

  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群看来,文艺批评还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文艺批评的自觉与自信,更加明确批评家肩负的职责使命,推动文艺批评回归批评本位,重构批评精神与活力。其中,文艺批评不仅需要建立评价机制,而且需要建立文艺批评的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价值体系保障评价机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评价功能作用的更好发挥;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机制更好地推动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及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当代文论体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强音中,当下的文艺理论批评需要承担、发挥重要的文化自信、观念整合、理论创生和价值重构作用。”党圣元表示,如何适应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文化现实等方面的变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论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国文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党圣元认为,应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引领中国当代文论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意味着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观念,又要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的文艺与文化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面向当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实践之‘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大众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民性’立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韩伟认为,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既要看到其历史性、生成性,又要看到它的当代性、实践性,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断创新的学术张力与活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回到马克思的原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具体化研究中回到社会历史场域,才能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关联起来。

  21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思考等。有与会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研究宏观综述居多,真正的创见并不多见。对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守义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突破,首先是踏踏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经典文献中的问题;其次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其他文论话语的“对话”,在对话中阐扬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精华;三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文论要呼应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文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