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者绿色技能培训
经合组织发布 《2017年绿色增长指数》
2017年06月26日 08: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6日第12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6月20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2017年绿色增长指数》(以下简称“报告”)( Green Growth Indicators 2017)。报告提出,许多国家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绿色生产能力增长依旧平缓,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绿色增长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促进绿色、可持续增长?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进展仍不足以减轻环境压力

  报告涵盖了绿色增长相关的各项指数,记录了从1990年至2015年46个国家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方面的表现。报告提出,自2000年以来,丹麦、爱沙尼亚、英国、意大利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在绿色增长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

  报告提出,绿色增长仍面临挑战。在所调研的46个国家中,冰岛、哥斯达黎加和瑞典的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中占比最高。但数据显示,每产生10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消耗约420公斤的非能源材料和111公斤的能源产品,并排放约260公斤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自1990年以来,建筑物覆盖面积增加了相当于一个英国国土的面积。建设用地增加意味着农业用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对水循环也存在负面影响。空气污染仍然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标,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细颗粒物质和污染物水平达标的国家不足三分之一。各国正在更多地利用与环境有关的税收来治理该问题,但自1995年以来,环境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环境相关税收仅占经合组织成员国税收的5.2%。

  报告显示,就绿色增长而言,在调研的国家中,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同时,多数调研国家的经济增长仍未脱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依赖。各国在绿色增长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往往不足以减轻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服务(如净水和气候监管)的压力。

  经合组织环境总监西蒙·阿普顿(Simon Upton)表示,虽然各国在绿色增长方面有所进展,但大多数国家仅在一两个方面取得进展,而其他方面都较为迟滞。“如果我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资源浪费,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努力摆脱对环境资源的依赖

  报告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的国家都提高了绿色生产能力。碳生产率有所提高,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有半数成员国正在摆脱经济增长对于环境资源以及污染的依赖,这意味着碳排放量不再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瑞士和瑞典表现出最高水平的碳生产力,斯洛伐克共和国、拉脱维亚和波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降低。

  当人们将贸易量纳入考量因素,并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审视碳排放量时,问题则表现得更为具体。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净进口国,因此当碳排放量包括货物在国外生产阶段排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只有12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真正使碳排放量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脱钩。

  绿色技术发展正在提速

  报告提出,自2011年以来,与环境有关的所有主要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有所放缓。约90%的绿色技术来自经合组织国家。同时,中国和印度的绿色技术发展正在提速。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心项目主任吉檀迦利·贝迪(Gitanjali Bedi)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国需要培训劳动者的绿色技能以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需求。绿色技能涉及理解并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能源、水、物资消耗量,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并将污染和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培训劳动者绿色技能是引导劳动者对于可持续性的深入理解。这需要社会倡导可持续的劳动作业方式。举例而言,在职业培训中,学员可以掌握一系列绿色技能,包括建造节能建筑,打造低成本、运用可再生能源的园艺,更多的绿色技能应与商业、旅游等课程培训对接。对于金融专业而言,课程中可以增加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性采购政策等内容;艺术专业课程,可以鼓励学生以环境友好型方式处理绘画涂料残余等。其他专业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估自身活动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高自身绿色技能。

  贝迪强调了培训绿色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国际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未来,每家企业都将需要掌握绿色技能的雇员,如果现在不展开培训,未来将面临人才缺口。同时,培训绿色技能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长远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对于促进自身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显示,可持续性较强的企业往往在股市中表现更佳。随着技术迅速发展,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涵养的发展方式将逐渐被推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