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丰富艺术史书写
2017年05月24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4日第1213期 作者:本报记者 苏培

  丝绸之路不仅是我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路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全球文明史,一部世界古代艺术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促进审美观念变迁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且以“丝绸”为最重要的载体,原产于中国的丝绸(原料、纺织品、服饰)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艺术、文化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借由这条丝绸之路,产生、发展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纺织服饰品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瑜提到,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历史博物馆的一幅彩色壁画中,描绘了唐朝使臣携带蚕茧、生丝和白绢参加粟特王盛会的场景,表明唐代前后中国丝绸以及技术已经传到中亚。

  纺织服饰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融合生存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刘瑜表示,服饰艺术的日常性、实用性、流行性、展示性等较其他艺术门类更强,更加具有显现性和传播性。以人类最日常的服饰和纺织品艺术为载体,阐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影响是颇具代表性的。

  南方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重要通道。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詹颖表示,这条通道不仅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更带动了政治、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互动,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存,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詹颖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遗存反映了各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呈现了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民族融合与经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艺术上的审美观念和形式变迁,表明巴蜀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巴蜀文明与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近东和欧洲古代文明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为世界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

  丝绸之路上中西乐舞的交流与融合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深有体会。她举例道,《后汉书》中就记载了汉灵帝对当时称为“胡”的地区的各种生活时尚和文艺种类的爱好。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并从西域带回《摩柯兜勒》,汉宫乐师李延年又根据此曲另作28解新声,琵琶、胡笛、箜篌等新型乐器也先后传入中原。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种乐舞交流更加深入。茅慧坦言,丝绸之路对中国中古史阶段乐舞格局的奠定、规模的形成和对后世的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宗教也是丝绸之路艺术交流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新疆克孜尔石窟艺术,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在继承本地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印度、希腊等外来文化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勇介绍说。

  在李勇看来,佛教艺术的传入,致使丝绸之路宗教艺术趋向多样化及程式化,犍陀罗艺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向东方传播,其中的希腊和罗马的艺术手法,包括建筑形制、色彩搭配、装饰绘画等广泛运用在佛寺、石窟、佛塔建筑中。在丝绸之路整体线路的影响下,通过耳濡目染,反复接触中国文化,在西方造型艺术家的视觉记忆中,也潜意识地融进了东方元素。

  作为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体系,丝绸之路上宗教艺术的独创性、持久性以及它与东西方文明联系的广泛性,对东西方文明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这两种文明随着丝绸之路产生交汇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包容,跨越不同的文化特征,为人类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李勇道出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重要性。

  多样化表达人类文明交汇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告诉记者,仅就诞生于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及其后来构成丝绸之路重要内容的瓷器艺术而言,在其相互运输交流中对人们的日常习俗、思想观念以及对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中国彩陶的纹饰,很早就已经探索发展出了关于“线”的实践及其知识体系,直接形塑了中国艺术的形式基因及其精神底蕴。

  在林少雄看来,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明创造物,陶器不仅形塑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奠定了人类的文明基因与艺术思维方式。而瓷器自唐代以后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景德镇青花瓷等通过丝绸之路外传,不仅影响了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大洋洲等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化审美意识。

  丝绸之路使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和民族展开了丰富的艺术交流与融汇。林少雄认为,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丝绸之路的时空定位、文化意蕴的重新认识,也将对全球文明史、人类艺术史书写的观念及方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金城认为,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的研究重点不是沿线国家固有的艺术现象和成果的静态归纳,也不是对这一范围内不同艺术类型的简单归类,而是探讨人类因为丝绸之路而生发的艺术创造现象及其深远意义。他表示,丝绸之路艺术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延展空间最大、具有共同特点的艺术世界和审美对象,多样化地表达了人类几大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情感。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