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新不愧于时代的伟大理论
2017年05月17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7日第12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哲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至今仍在每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耳畔回荡。

  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在新的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者。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告诉记者,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并不长,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而不是将其标签化、庸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那种主观武断、脱离实践、故作惊人语,甚至是以“张口闭口引用马克思”为目标的研究,违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要予以坚决抵制。

  张述存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向。具体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盛斌认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各方力量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认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的,其中涉及对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领导。这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一致。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邱海平看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唯其如此,才能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长河滚滚向前,难免泥沙俱下。面对新形势下一些错误思潮,邱海平认为,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这些错误思潮。

  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世界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总结出的智慧,至今仍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着丰富的滋养。“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诸子百家等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朝戈金说,中国根据自身长期的历史经验和面前的挑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合作共赢观念,是对人类总体有益的、长远的考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持续的不景气,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使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并且日益成为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邱海平表示,“新的历史形势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张述存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必须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必须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

  除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隋然认为,如何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世界是也学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朝戈金看来,新形势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更广泛、更充分地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术界在重大关切问题上的见解、分析方法、工具模型、阐释角度等;同时又要深深扎根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

  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实践

  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舞台和空间。顾海良认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创立中国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艰巨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脚踏实地,方能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顾海良表示,学问之大不在于研究的具体问题有多大,而在于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多大。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小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大成果,成为“大学问”。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研究材料来自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和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入社会实践。即便是人文科学,也要有走出书斋的意识。实践出真知,困在书斋里做不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真学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踏实、求真,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踏实,首先是扎实,其次是详实,再次是平实。求真,要有批判性思维,要论之有据、言之成理。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要不断发掘新材料,研究新问题。

  “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年磨一剑、勇于担当的精神。”顾海良如是说。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对此表示认同,“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于担当、潜心研究、甘于寂寞,努力创新不愧于时代的伟大理论。”

  “学问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史是独具特色的历史,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表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应放眼世界,在全球视野中明确自己的坐标,汲取世界学术中对自己有益的营养;其次应立足本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经验、凝结理论、创立学派、形成话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这一片热土。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