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受益于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2017年04月19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9日第11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在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改革受到全球密切关注。近日,法国国际展望与信息研究中心官网发布了对该中心副主任克里斯托弗·德泰的专访文章。德泰表示,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整体较为稳定,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也给欧洲企业带来了机遇。

  中国改革给世界带来新机遇

  德泰提到,中国经济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发展,经济规模大幅度增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还是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的出口额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现已接近15%。

  在西方经常有人指责中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源于操纵汇率、低价倾销,不尊重社会和环境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主要是由经济改革带来的。中国政府通过改革,证明了它的务实性、包容性和协调性。对外国投资者敞开大门,同时吸收和掌握新技术;公共企业没有被放弃或摧毁,而是得到了多样化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中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受到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人口参与到工业生产中,帮助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近十余年来,科研能力成为发展的重点,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竞争力。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规模较大、较完整且运行较协调迅速的供应链,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外国公司看来,行动更迅速、可靠,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出口竞争力。

  德泰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仍存在对出口和投资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但是依然保持着6%以上的增速,这向世界经济传递出更多信心;而从欧洲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水平。中国政府已经展示出进行深入经济改革的意愿,致力于提升科技水平、提升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加速从以出口为主向以国内市场为主、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这些转变不仅会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同样会给欧洲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正朝需求导向转变

  法国国际展望与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尼·于纳尔对本报记者表示,鉴于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不仅受到广泛关注,也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再次聚焦中国国内市场,朝着以内需为导向进行调整,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对世界经济整体的挑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节奏和可持续性,也会对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在消费方面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中国及其合作伙伴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流动,也会影响全球消费品贸易网络。

  于纳尔表示,按照进出口额度衡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但曾有一段时间,中国在进口方面的表现并不那么抢眼,消费品在中国进口总额所占比重曾低于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进入21世纪以来,这方面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初级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消费品领域,中国进入了主要进口国行列,201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品进口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消费品进口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在世界各国中表现突出。消费品生产部门成为中国最有活力、负债率较低的生产部门之一。通过有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在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欧盟出口引资双获益

  于纳尔认为,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端消费品需求的增加,是消费品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使得生产高端产品和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欧盟企业从中获益,也使欧盟从2011年开始成为中国消费品进口的重要来源地。2014年,中国从当时的欧盟28国进口产品数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1%,超过亚太国家和北美国家所占份额。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其在汽车相关领域的出色表现。此外,欧盟在对中国的医药出口方面表现抢眼;在农产品、食品、印刷品等领域,欧盟对中国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

  于纳尔表示,在消费方面发生的转变,不仅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也使欧盟获得了更多中国企业的投资。整体而言,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中国本土企业生产出满足新兴消费者需求以及对质量、安全标准和品牌形象要求的产品。在这种条件下,家庭消费才能发挥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品进口市场,特别是高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的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目的国,中国企业的投资收购活动发展迅速。从高科技产业到旅游业、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食品工业、时尚产业、能源产业等,各种产业均有涉及。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使得欧洲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资金来源。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