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为风清气正的中国登高疾呼
2017年04月10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0日第11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获得观众好评如潮。记者就文艺作品的时代特征与反腐话题采访了部分学者。

  艺术反映反腐败斗争成果

  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说,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反映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当今中国正处在大踏步赶上现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恢宏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既是文艺创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的重要价值体现。

  制作人兼导演李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的名义》应该说是为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艺术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成果,歌颂党和国家利剑反腐的决心和行动,形象地揭示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积极的姿态对反腐斗争给予艺术的表现与思考。在注重从反腐败的视角切入剧情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廉洁典型形象。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陕西省监察厅原正厅级监察专员岳崇说。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会长卢飞鹰认为,某些官员“两面人生”的形成,源于两种价值观的斗争。在一些落马官员的“正面人生”词典里,写满了正义、廉洁、奉献,于是,他们与多数业务型领导干部一样,展现了“玩命干工作”、“两袖清风”的一面。但是,在个人利益至上的“负面人生”裹挟下,他们“心里不平衡”、“想多帮帮家人”,为填充个人欲望,他们表现出狡黠、贪婪的一面。

  坚守文艺创作的品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谷鹏飞认为,作家、艺术家只有用博大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目光去观察时代,用真挚情感去体验时代,才能不断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经典作品,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实反映了‘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编剧和演员在这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文艺创作只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帜、镂刻时代足迹、鸣响时代回音、描绘时代图谱,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刻意蕴的好作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何炳武说,文艺创作作为物化的意识,只能是对现实存在的时代生活的能动反映。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倡导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主张作家、艺术家深入现实生活,坚持问题导向,表现反腐倡廉,讴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

  何炳武认为,当代中国,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多样,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刻改变和重塑社会生活、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状貌和精神风貌,引发文艺创作在思想倾向、创作方法和价值追求上的多向位移与多种选择。娱乐化和媚俗化的创作倾向降低了文艺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艺创作走向迷乱与虚妄。

  “在文艺创作机制中,如果欲望化取代了社会性,娱乐化屏蔽了义理性,附庸化替代了先导性,低俗化消解了崇高性,那么文艺创作必然丧失本体价值,同时也丢掉了其本应具有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功能。”何炳武认为,这样发展的最终结果,会像马克思所断言的那样,文艺创作一旦将崇高、正义、公理、奉献等观念、情感和追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就必然会在形态、性质和功能上异化。因此,需要更多的文艺作品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样,汲取时代养分,坚持问题导向,为风清气正的中国登高疾呼。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