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委员职责 为学术建言
2017年03月13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13日第116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邓之湄

  每年两会的政协小组讨论,都是媒体关注度很高的一个环节。在这里,委员们不仅要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同时,也要结合本界别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议政建言。那么,今年来自社科界和教育界的委员们都关注哪些话题?本报记者从小组讨论现场发回报道。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明确主题。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科界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在讨论中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程,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国家荣誉和奖励制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用技术评价代替综合评价、用政策评价代替理论评价、用媒体评价代替科学评价;大力支持社会智库的发展;支持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改革和完善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建议,一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举。如设立国家基础文化工程、探索建立适应基础研究学者特点的考核制度等。二是更好发挥科研经费资源配置作用。实施科研资助多样性,破除“唯课题论”;加大成果奖励力度,避免“重课题轻成果”的倾向;对横向课题适当“松绑”,促进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保护学者服务社会积极性。三是创造社会科学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树立“学术本位”理念,人尽其用。

  准确反映学科建设现状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认为,发展现代人文学科首先需要重新思考现代的学科制度及其分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进程,人文学科的内容和分科都面临新的调整。“现代人文学科要立足于先进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在汪晖看来,现代人文学科既要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要对其发展保持批判性的反思,并直面当代科学技术的挑战。“人文学科要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的专门知识的积累。”

  发展现代人文学科,需要学科分类体系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调整,以准确反映学科发展实际。谈到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不约而同地为将语言学设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作出呼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语言学已发展成一个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学科。”李蓝表示。石定果也认为,从当今社会需求来看,现代语言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将其设置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有利于打破壁垒,实现多学科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李蓝建议,由国务院牵头,对学科分类体系进行调整与合并,制订统一的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学科门类应精确细化,对应的学科范畴应更加清晰明确。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为语言学这样的新兴复合学科留足发展空间,设为新的学科门类。

  “教育部在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调整上已取得良好效益,这些经验可为语言学单列成独立学科门类提供参照。”石定果说。

  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当前,“双一流”建设在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于已经出现的一些急功近利、无序竞争的现象,委员们十分关切。

  “我们要明确‘双一流’的目标,完善相关评价标准。重点应当体现在‘一流的学术领袖和团队、一流的研究纲领和课题、一流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表示。

  除此之外,孙正聿认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要充分发挥各高校共同建设“双一流”的积极性。同时,“双一流”建设不是另起炉灶,应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强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双一流”的学科建设要瞄准前沿领域,真正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要形成有影响的学派和标志”。

  针对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了‘双一流’建设不计成本吸引人才”的做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方精云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建立规范的人才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人才引进补偿机制,统筹人才经费管理,完善全国系统配套、有效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有序进行。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比较关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他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调整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对纳入规划的地方高校和学科,中央财政予以重点扶持。二是将中西部地方“211工程”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计划,稳定中西部优秀人才,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三是重点支持一批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引导地方和中西部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四是在确定“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标准时,既要体现“世界标准”,更要坚持“中国特色”。五是在聘请评定“双一流”的专家时,注意代表性,聘请一定比例高水平的地方和行业院校专家,以保证相关评价原则和分类评价标准落实到具体评价活动中。

  还有委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优势,中国经学研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受重视,因此,建议加快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学的研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以此助力国际文化交流。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